上周,讀了作家朱云喬寫的《百年優雅:楊絳的人生智慧》一書,不得不說,我徹底為楊絳先生的溫婉、優雅、智慧所折服。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著名作家錢鐘書先生的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
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3歲出版《楊絳文集》九卷。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卻因為她的學識、地位被世人尊稱為“先生”。
錢鐘書評價楊絳先生,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稱她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先生為什么能夠得到丈夫錢鐘書這么高的評價呢?
掩卷沉思,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以下10個小故事,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自然蘊藏在這10個故事之中。
故事1:古月堂第一次約會,“我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
1932年春天,與楊絳結伴來到北京的好友孫令銜要去清華大學看望表兄,楊絳剛好也要去看望好友蔣恩鈿,而孫令銜的表兄正是清華大學的有名才子錢鐘書。
第一次見面,兩人只是互相點頭,相視一笑。沒有過多言語,卻相互認定找到了對的人,同時對彼此產生了好感。
于是他們都向孫令銜打聽對方的情況。
孫令銜是費孝通的好友,他知道費孝通一向喜歡楊絳,也許是為了幫助好友達成夙愿,他分別在兩人面前說了謊話。
孫令銜告訴楊絳,錢鐘書已經訂婚;又告訴錢鐘書,楊絳已經有男朋友。他口中的“男朋友”,說的應該就是費孝通。
面對孫令銜的謊言,他們誰都沒有放棄,反而不顧一切地想要從彼此的口中聽到真正的答案。
一個春風旖旎的夜晚,楊絳收到了錢鐘書寫來的一封信,信中約她在古月堂門前見面。
楊絳如約出現,敦厚的錢鐘書見到楊絳,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
楊絳回答的第一句話也是:“我也沒有男朋友。”
兩人相視而笑,心照不宣。
從此兩人相伴一生,攜手度過了六十多年的風雨歲月。
故事2:樓梯難走,你就不要“知難而上”了
既然認定了自己的愛人,楊絳就態度鮮明,絕不曖昧。
她第一時間把自己有男朋友的事情告訴了費孝通,希望講明白,讓費孝通對自己死心。
然而費孝通似乎并不甘心,專程來到清華找楊絳談話,認為自己與他認識的時間最久,最有資格做她的男朋友。
然而楊絳卻明白地告訴費孝通,做朋友可以,但只能做到朋友為止,不會有任何進一步的發展。費孝通終于死心,雖然失望,卻也無可奈何,依然與楊絳保持著友誼。
既然認定只做朋友,楊絳一堅持就是一生。
錢鐘書去世之后,費孝通經常登門看望楊絳,楊絳也依然禮貌地說:“樓梯難走,你就不要‘知難而上’了。”
含蓄而得體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故事3:為了你,愿意舍棄一切相伴相隨
1935年7月13日,蘇州天氣異常悶熱,樹上蟬鳴陣陣,每一口呼吸都很燥熱。
這時,蘇州廟堂巷正在舉辦一場婚禮。新郎穿著黑色西裝,白色衣領被汗水浸得又黃又軟。新娘身穿潔白婚紗,早已大汗淋漓。
那一年,新郎錢鐘書24歲,新娘楊絳23歲。
1935年,錢鐘書參加中英庚款留英考試,成為唯一的英國文學專業錄取生。
錢鐘書高興的告訴楊絳:“我被錄取了,可以出國了。我想讓你陪我一同過去,可以嗎?”
當時楊絳還是在校生,尚未從清華大學畢業。但是楊絳了解錢鐘書,他是個不會系鞋帶、走路會摔跤、吃飯用不好筷子的“生活白癡”。
為了照顧他生活起居,楊絳毫不猶豫的同意了,哪怕自己的大學沒有畢業。
來到英國后牛津大學后,由于錢鐘書吃不慣西方的濃湯和面包,楊絳雖然從來沒有做過飯,但還是決定學會“洗手作羹湯”,親自下廚,讓錢鐘書吃到家鄉的味道。
楊絳知道錢鐘書愛吃紅燒肉,便專門向同在英國留學的中國同學學習做紅燒肉,一連試了好幾天好多次,才做出了錢鐘書愛吃的味道。
自從兩人結婚,楊絳始終把錢鐘書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自己的事情自覺靠后。
從結婚伊始,到生命盡頭,楊絳一直照顧著錢鐘書。
一次,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評價妻子的一句話:“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她念給錢鐘書聽,錢鐘書當即回答說:“我和他一樣”,楊絳說:“我也一樣。”
故事4:唯一一次吵架,也是最后一次吵架
再美好的婚姻也會有磕磕絆絆,再恩愛的兩個人,也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發生口角。
在錢鐘書和楊絳的婚姻生活中,也發生過一次爭吵。這次爭吵發生在他們新婚后赴英國留學的郵輪上。
那是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錢鐘書和楊絳像平時一樣,在船上的咖啡廳里一邊讀書,一邊消磨時光。兩人時不時地也會探討一些書中的內容,然而一個法語單詞“bon”卻讓兩人產生了分歧。
楊絳半開玩笑地說錢鐘書的發音帶有鄉村的特色,錢鐘書一時不服氣,與楊絳辯論了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辯論了許久,言語越來越激烈,竟然演變成了一場小小的爭吵,誰也不肯先低頭。
郵輪上剛好有一位法國太太,不服輸的楊絳找她來評判。聽了兩人的發音,法國太太果然也認為錢鐘書的發音有些問題。
勝負已分,然而兩個人卻一下子陷入了沉默,不明白為了一個單詞發音,為什么會吵得如此激烈。
后來,兩人只好默默地坐了半天,誰也沒有先開口說話。一直到午飯的時間,楊絳有些餓了,肚子發出咕咕的叫聲。
這聲音一下子打破了尷尬的局面,錢鐘書終于揚起了笑容,拉著楊絳走向餐廳,兩個人一路有說有笑,好像沒有發生過任何不愉快。
經過這次爭吵,錢鐘書和楊絳都明白了:沒有必要去糾結吵架的原因,更沒有必要一定去分個勝負。婚姻中,你也許贏得了一場勝仗,卻往往會輸掉一段愛情。
此后,在六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他們再也沒有紅過臉、吵過架。
故事5:做錢家的“如意媳婦”
作為錢鐘書的妻子,楊絳非常注重處理好自己與錢鐘書家人的關系。
在還沒有過門的時候,她就贏得了錢鐘書父親的認可和喜歡。
錢鐘書的父親錢基博是位飽學的老派人士,人們都稱他為“錢老夫子”。
這位老夫子在未經兒子同意的情況下,私自拆開了楊絳寫給錢鐘書的信,覺得楊絳的字字句句都十分符合他對兒媳的定義,尤其是那句“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老夫子認為這是只有聰明人才說得出來的話,一下子就認定了楊絳“乃如意媳婦也”,甚至私自給楊絳回信,把錢鐘書鄭重地托付給楊絳。
楊絳從小是在父母的寵愛和傭人的照顧下長大的,但是作為錢家的媳婦,她學會了許多從前從來不曾做過的事情,她學會了用縫紉機縫制衣服,做各種家務,更學會了隱忍。
在錢鐘書創作《圍城》期間,楊絳曾形容自己那段時間過著“灶下婢”的生活。她每天要承擔生火、做飯、洗衣的全部活計。
在錢家,知書達理、辦事穩妥的楊絳,是所有長輩欣賞的媳婦。嬸嬸最喜歡楊絳,稱贊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故事6:始終保住錢鐘書的淘氣和那一團癡氣
錢鐘書是個大才子,生活中卻經常犯一些“拙手笨腳”的錯誤。
錢鐘書一輩子分不清左右腳,60歲才學會擦火柴。
即使楊絳在醫院“坐月子”期間,也時不時要替錢鐘書闖的小禍善后。
錢鐘書說自己在家里“干了壞事”。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錢鐘書把臺燈砸了或者把門把手弄壞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
錢鐘書顴骨上長了個疔,楊絳安慰他說:“不要緊,我會治。”
楊絳每一次都用“不要緊”安慰錢鐘書,她可以把弄臟的桌布洗干凈,也會修好臺燈和把手。
“不要緊”三個字,是錢鐘書從楊絳身上得到的最大安慰,只要聽到這三個字,他就會莫名地感到一種親切和放心。
錢鐘書為人,孩子氣極重,他是女兒阿圓最好的小伙伴,兩個人常常結伴胡鬧,只要不是太過分,楊絳就隨他們去鬧。
一次廚房失了火,阿圓慌得跑過來大叫:“娘,不好了,不好了。”錢鐘書也跟在后面氣急敗壞地大叫:“娘,不好了,不好了。”楊絳覺得又好氣又好笑,趕緊去替他們收拾殘局。
錢鐘書在人情世故上有極其天真的一面,楊絳就成了他和外界的一道潤滑劑。
他們定居北京時,與林徽因做了鄰居。有一次,錢家的貓與林徽因家的貓打架,錢鐘書拿起木棍要為自家貓助威,楊絳連忙勸止,她說林家的貓是林家“愛的焦點”,打貓得看主婦面!
在楊絳看來,錢鐘書身上那些淘氣和癡氣,都是細枝末節,無關緊要,他身上的優點卻是獨一無二,旁人無法取代的。
她曾說:“我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保住了錢鐘書的淘氣和那一團癡氣,讓錢鐘書的天性沒有受到壓迫,沒有受到損傷。”
正是因為她真正理解他,支持他,保全了他的淘氣和一團癡氣,這樣的錢鐘書,再加上他過人的智慧,才成了眾人心目中博學而又風趣的大學者和大才子,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
故事7:即使被批斗,也永遠保持自己的豁達和善良
1966年,錢鐘書和楊絳被“革命分子”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被整得苦不堪言。楊絳還被人剃光了半邊頭發,成了“陰陽頭”。
錢鐘書十分擔心一向愛整潔的楊絳接受不了自己現在的形象,更擔心她因為悲憤交加而想不開。
沒想到楊絳就像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回到家找出女兒圓圓以前剪下來的辮子和一頂錢鐘書的帽子,將頭發一股一股地縫在帽子上,花了一晚上的時間制作了一頂帶著頭發的帽子,第二天她戴著帽子像平常一樣出門,正常工作。
后來,形勢越來越嚴峻,錢鐘書在中國社科院被貼了大字報,楊絳則在下邊一角貼了小字報辯解,她因此被批斗,楊絳據理力爭:“就是不符合事實!”
除了批斗、剃“陰陽頭”,“革命分子”為了將楊絳羞辱到底,于是分配她去打掃廁所。
難聞的氣味和污穢的環境無法弄臟一個潔凈的靈魂。
楊絳不把打掃廁所當作一種侮辱,只是當作一份工作,為了將這份工作做好,她自己準備了許多工具:小鏟子、去污粉、抹布、臉盆,還自制了小拖把,不在乎他人異樣的目光,每天只顧埋頭清理廁所。
幾天的功夫,原來骯臟不堪的廁所就在楊絳的手中煥然一新,那些原打算羞辱楊絳的人,不由得在心中對她多了一份敬重。
故事8:痛徹心扉的別離,她是丈夫和女兒最后的送行者
隨著歲月的流逝,錢鐘書和楊絳年事漸高,身體狀況開始走下坡路。
1994年開始,錢鐘書的身體一直欠佳,始為膀胱部位癌變,后又發現右腎萎縮壞死。
在錢鐘書住院的近兩個月里,楊絳在病房里放了一張床,日夜服侍。
醫護人員和親朋好友都讓她回家休息休息,暫由別人照看一下,她卻一往情深地說:鐘書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
禍不單行,錢鐘書還在病床上,1996年上半年,女兒錢瑗又因脊椎癌和肺癌晚期住進了醫院。
一邊是丈夫,一邊是女兒,對于已經八十五歲的楊絳來說,這是上天與她開的最殘忍的一個玩笑。她兩處奔波,心力交瘁。
病來如山倒,1997年3月錢瑗病逝。
白發人送黑發人,是何等沉重的打擊!但是,想想還在病榻上的丈夫,已經孱弱如紙片人的楊絳將失女之痛深藏,打起精神,全身心地照顧錢鐘書。
但是,再好的照顧、再深的眷戀也未能挽留住丈夫的性命,1998年12月錢鐘書也撒手人寰。
彌留之際,她用手輕輕地合上錢鐘書沒有閉好的眼睛,溫柔地在他耳畔低語:“你放心,有我吶!”
錢鐘書停止呼吸,楊絳親吻他的額頭,久久地貼著他的臉頰。
按照錢鐘書的遺愿,楊絳為錢鐘書舉辦了非常簡樸的葬禮。在錢鐘書的遺體被推進火化間時,旁人勸她離開,她說:“不,我要再站兩分鐘”。
相濡以沫一生的伉儷,就此陰陽兩隔。痛徹心扉的楊絳只能默默地凝視丈夫最后“兩分鐘”。
故事9:她成了最后“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的人
女兒和丈夫的先后離世,無異于讓楊絳在短時間內遭受了兩次剜心之痛。
用她自己的話說:“我覺得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是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
在人體最柔軟的器官上捅出一個血泡,那是怎樣的一種痛不欲生的滋味?
從此,一個人的家再也不是家,她只把家當成一個暫時在人間寄居的客棧,用余下的時間,尋覓通往家的路。
楊絳說:“鐘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整理錢鐘書留下的文字,是楊絳為自己賦予的全新使命。
文字是陪伴了錢鐘書一生的伙伴,他生前寫下了大量的手稿,想要將這些文字整理好,必須投入大量的精力。也許只有像楊絳這樣真正融入錢鐘書生命的人,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
她把整理錢鐘書的文字,當成了治愈自己心傷的良藥,用拼命的工作,掩蓋痛苦,掩蓋對愛人的思念。
最終,這位近九十歲的老人,用發自靈魂的愛,完成了一項壯舉。
她不僅整理完成了數量龐大的手稿,還將這些手稿出版發行。使讀者們可以從書中汲取到錢鐘書原汁原味的思想精髓。
故事10:一生只做兩年事:讀書和寫作
楊絳和錢鐘書,兩人都是名副其實的“書癡”,都愛讀書,都愛寫作。
他們每一次旅行,每一次搬家,書籍都是占大部分的必需品。
當年,他們一起到英國牛津留學的時候,行李箱里放的都是《論語》《孟子》《左傳》《隨園詩話》等,正是這些書籍陪伴著兩個身處異國他鄉的人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
留學期間,他們手頭只要有多余的外匯,都會統統拿來買書。只要拿到心儀的書,就會迫不及待地抓緊閱讀。
他們的家里,沒有華麗的裝飾,沒有貴重的陳設,只有幾件使用了多年的舊家具,還有擺放在書房中的五個巨大的書架,上面擺滿了各種文字的書籍,那是楊絳和錢鐘書專有的另一個“圍城”,守在里面,仿佛就守住了全世界。
除了讀書,寫作一直是楊絳不曾放棄的興趣。
1943、1944年,在上海依然處于淪陷的狀態下,楊絳的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戲人間》等相繼在上海公演,獲得極大成功,使她成了上海著名的女劇作家。
即使文革中被批斗,她也堅持潛心翻譯《堂吉訶德》中譯本,還寫出了《干校六記》這樣的名作。
在女兒和丈夫相繼離世后,她一個人留下來“打掃戰場”,把一家三口幸福的點滴,記錄在了《我們仨》當中。
在96歲的時候,她創作了《走在人生邊上》,解開了許多自己對人生的疑惑。
在98歲的時候,她決定續寫自己最看重的一部小說《洗澡》,讓這部原來沒有結局的經典小說圓滿地結束。
201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楊絳的九卷本《楊絳全集》。
其中,楊絳更是用第一人稱撰寫了近三萬字的《楊絳生平與創作大事記》,回顧了自己從1911年7月17日在北京出生到2014年之間的百歲人生。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從此,“我們仨”的故事悄然謝幕,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我們仨”。
在使人悲傷和悸動之余,令人欣慰的是“我們仨”,終于團聚了,再也不用分別!
楊絳在2011年百歲之時,接受了《文匯報·筆會》的訪談,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是一位老人,凈說些老話。對于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么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相互欣賞吸引、支持鼓勵,兩情相悅。我以為,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系,即使不能做知心朋友,也該是能做得伴侶朋友或相互尊重的伴侶。
百歲老人,百字箴言,字字璣珠,句句真情!
在這樣一個濫情的年代,我們慶幸還有這樣真摯濃烈的愛戀、這樣情深意堅的伉儷,值得我們永遠膜拜和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