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都加入寫作大軍,為什么有的人寫的好,有的人寫的沒人看?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談談體會。
1寫作需要有自己獨到的眼界和視角
王路是前鳳凰網主編,他的文字樸實無華,他每篇文章都是碎碎念自己身邊微小的事情,這些小事觸動他敏感的神經,他深諳佛學知識,一葉一花、一粥一飯都在他的佛學世界里別有風味。普通人的生活場景就演變成佛學的觀察哨點,當然這個功力很難速成。
咪蒙是國內普通白領一族的知心姐姐,她的文章理論并不高深,但語言表達勝人一籌,能把白領麗人的微觀心理事無巨細的表現出來,她的文字仿佛被施以魔法,準確把握當代人的痛點和熱點,這些能力離不開她個人敏銳的觀察力和洞見力。
2寫作需要精心準備素材。
無論是作家還是寫手,在一篇文章中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需要良好的論證過程。素材、案例和自己的故事都是論證的材料。一篇好文章需要精心選擇和安排素材,絕非一氣呵成的粗制濫造。或許有這樣的天才,但畢竟是少數,也并不具有代表性。
一篇成功的采訪稿,需要作者花費數日或數周收集和整理采訪對象的資料。高票房的電影,則是編劇、演員、美工和場景設計等多重完美的結合。演員服裝的設計和顏色都是刻意為劇情發展準備的。任何一種藝術活動,離不開前期大量的投入和積累。
臺灣大師李敖,出口成章,文筆老道。他的寫作秘訣是在魯豫有約采訪中透露的,一次魯豫到大師家錄制節目,走到他的書房。李敖說自己對書毫不客氣,只要書中有用的部分,就會裁剪下來分門別類的收錄到自己的文件夾里。這樣的大師都如此注意用心的采集信息,更何況吾等小輩。
3寫作關鍵要走心不是走量。
寫作者應該對寫作抱有一顆敬畏之心。技巧和套路是可以速成的,但工匠之心確實難以習得。若把文章當成自己的藝術品,不斷精挑細琢,在打磨自己的手藝的同時,服務大眾,也是功德圓滿的事情。
優秀的攝影作品傳遞的是人類的情感,寫作也應該是透過文字傳達出人們生活中酸、甜、苦、辣、咸,一個是可視化,一個是情景化。雖然使用的表現手法不同,但追求的目的是相同的。照片是一瞬間的記錄,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既可以記錄當下,也可以回憶過往或展望未來。文字傳遞的細節和時間跨度是驚人的。
如果你沒有用心感受生活,沒有對文章每一個字句細心揣摩和拿捏,你就不能準確刻畫出你想要表達的世界。如同好的攝影師用的單反相機,照出了物體的細節,而你則用一部像素超低的手機,圖像模糊而粗淺,純屬自娛自樂而已。
寫作是一個審視自我和展現自我的過程,如果你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個作品,不斷精心打磨,精益求精,相信你的作品一定能得到讀者的喜歡,因為讀者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敬以此文獻給自己和需要的朋友,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通過在寫作道路上不斷反思和覺悟,我們攜手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