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往往認為:對等原則是一種最好的為人處世方式;維護實質性的利益和保全良好的關系不可兼得;避免分歧對于建立良好關系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看來卻是誤區,雖說關系是雙方的,但有一方努力就能改善關系,因為人們的態度會互相影響的;實質問題和人際關系都要處理,但千萬不要把兩者纏在一起;自始至終一團和氣的人際關系是不現實的,我們不可能爽爽快快地解決所有分歧,但是我們可以做出選擇,改變現狀……
R:原文片段
P43 不要感情用事,管住自己的行為
只注意到自己的情緒還不足以控制行為,情急之下,我可能沒等自己作出理性決定就貿然行事。
我們可以采用一些常用的技巧來贏得時間。盡管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排除迅速產生的強烈情感,但我們能夠控制這些情緒對自己的行為造成影響。在與人打交道時,只有等波動的情緒平靜下來,自己能有所控制時,我們才能作出有利于大家的理性決策。下面是一些具體操作:
稍稍休息一下。要減輕情緒波動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暫停接觸,稍作休息。當雙方都怒氣沖沖或不滿情緒高漲時,適當地休息一下能防止雙方關系全面惡化。在一場激烈的討論中,置身局外冷靜思考很難,如果可以的話,不妨要求第三方來控制討論氣氛,適當時候建議雙方休息一下。
從一數到十。我們都希望考慮周全了再行動,有時候,情緒上來得很快,還沒等我們意識到就已然受其控制,不假思索第干出冒失事兒來,這種貿然舉動又會激化對方的情緒;由此形成惡性循環,雙方無法進行建設性的溝通。碰到這種情況,不妨從一數到十,強迫自己想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對方說出那樣的話,然后想辦法使談話更富有成效。
咨詢請教。單獨行動時,受感性而非理性因素支配的可能性會增大。總的來說,在涉及有關雙方問題時,最好先同對方溝通一下。如果當時情緒劍拔弩張,或另有原因雙方不能溝通,可以找一位朋友或同事咨詢一下。我的意見可行嗎?不利的方面是什么?是否另有妙計?
I:拆書家講解
俗語說: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因為一時沖動而說出一些話,做出一些事,事后冷靜下來卻相當后悔。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大腦最先產生的是本能和情感,隨后,才會變得越來越理性,可以控制一些本能反應。但是,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直接引發情感上的一些反應,導致理性思維“短路”。如我們覺得對方有所隱瞞或者不誠實,會引發情感上的不信任,立即就會產生一走了之或者惡言相向的行為。這樣的做法確實不利于理智的解決問題。
所以,在情緒產生的時候,我們應該用一些技巧來為自己贏得一些時間,等情緒平靜下來,讓理性來控制感性,才能作出有利于雙方的決定。
我們可以這樣做:
1、稍稍休息一下:當雙方產生不良情緒的時候,我們應該暫停接觸,稍稍休息。雙方都能利用這個機會平靜一下,冷靜的想想繼續交往下去可能會帶來的好處,琢磨一下如何既能解決問題,而又不激怒對方的辦法。我們還可以通過這個短暫休息來緩和一下氣氛,比如吃點東西、聽首歌,或者去個廁所等等。為了防止自己不能理性的處理,最好事先找個第三者,在適當的時候給停頓和休息建議。
2、從一數到十:如果遇到氣氛不對勁,負面的情緒已經浮現出來時,我們要強迫自己從一數到十,冷靜下來,用此時間思考對方為何說出這樣的話,想想有什么辦法更利于解決問題。每次回應對方之前,都有必要提醒自己:“此刻我跟他溝通的目標是什么?”
3、咨詢請教:在跟對方接觸之前,為了避免雙方出現不理性的情形,我們應該事先與對方進行溝通。如若另有原因雙方不能溝通,可以通過咨詢請教,找熟悉的人幫忙,以局外人的角度看問題,這也有利于理性的解決問題。
上面的這些技巧,目的不在于壓制我們的情感,而是在溝通中幫助我們,不要因為情緒的波動而讓我們不能很好地判斷自己的所言所行,讓我們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為,更順利的解決問題。
A:拆為己用
A1:聯系過往經驗
我經常覺得與丈夫之間是“三觀不合”的,在很多問題上我覺得沒辦法溝通,每次跟他討論問題,總是要不到預期的結果。就像有一次,我想商量一下周末外出安排,我問他:“一天自駕游的去哪里好呢?”他頭也不回的說:“隨便。”我頓時感到語言的敷衍和冷漠,于是我的情緒就上來了:“沒有隨便這個地方。”他繼續看手機,也沒抬頭:“反正每次我提議后你總按照自己的決定去的,那你就不用問我意見,也不用我回答啊!”我更氣了,他這副嘴臉,分明就是在責怪我在家庭關系中處事獨斷,于是我提高了聲音(明顯知道自己是責怪了):“你每次就知道說隨便,我不做決定難道你能決定?我決定了反倒是責怪我來了!”這次他抬頭了,拿著手機站起來:“不跟你爭吵,每次你都是蠻不講理。”然后徑直走出房間。靠,我這真來氣了,我好心的詢問你意見,你居然一句敷衍、一句責怪,最后還說到我做人的態度上了。于是我就堵住房門不讓他走,指著他說:“我就是蠻不講理,如何,那你干嘛娶我,干嘛跟我過日子,找個講理的過就是!”他瞪了我兩眼,沒說話,退回房間繼續玩手機去了。我一個人在門口張牙舞爪的,不停的說,他就是不答話。
從今天拆頁的內容來看,在與丈夫溝通的問題上,很明顯,我的情緒壓倒了我的理性,最終,我不但沒有完成我溝通的目的,還衍生出更多復雜的問題。如果我當時能稍稍休息讓自己冷靜下來,從一數到十的給自己一個思考的間隙,在對話前能先做好基礎的溝通,我相信此次談話就不會不歡而散并沒有達到目的。
A2:催化應用
就A1說的事件,如果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因為與丈夫商量溝通的事情是每天都會發生的),我覺得我應該這樣做:
1、稍稍休息:當雙方的情緒都處于負面的時候,我盡量不要多話,應該冷靜下來,因為并非是要判斷誰輸誰贏,關鍵是我們要通過談話來解決問題。如果他說“隨便”、“你拿主意”等的答案時,我要先停一下,在手機上找出兩三個地點的圖片給他看,告訴他這三個地方的優點,我的想法。同時,我可以讓大女兒充當第三者,讓她觀察到父母談話中氣氛不對了,就要提出先停一下。
2、從一數到十:當情緒到來的時候,我可以停下來,思考他為何說這樣的話,可能他說“隨便”就是怕說錯了我不喜歡,或者想尊重我的決定。在做回應之前,我要提醒自己談話的目的是:尋找一天游的合適地方!
3、咨詢請教:我會在跟他商量之前先做好溝通工作,例如:你想不想去旅游?你去過的地方中感覺哪個地方比較舒服?你覺得這個季節去游泳好還是爬山好呢?這些不經意的問題就是談話前的基礎,就算談話中他說了“隨便”,我也心里有底的明白他是喜歡去爬山多點的,于是我的問題就可以往這邊靠了“不如爬山吧”。當然,如果遇到我們都沒辦法溝通的時候,我就會咨詢閨蜜或者其他家庭成員,如何說如何做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