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計2164字|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編者按
北京時間9月13日凌晨,蘋果新品發布會再一次匯聚了世界的目光,蘋果也不負眾望,推出了兩款全新的主力機型iPhone8和iPhone X。其中iPhone X很多新功能都創新性十足,但同時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事后圍繞值不值得買這個話題,也是眾說紛紜,我目測來看,現在的輿論導向是偏向于不買,并列出了幾大“罪狀”。其中的大多數比較主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倒沒什么好爭論的。不過其中一項罪狀確實是引起了我的興趣:那就是對新的FaceID功能的安全性的質疑。質疑的理由大多都比較類似,通過對發布會上演示失誤的放大,來貶低技術的安全性,個人感覺說服性不足也過于膚淺,好奇之下也做了些調查研究。
發布會的尷尬
質疑的直接導火索就是發布會上的尷尬的一幕,蘋果高管Craig上臺演示iPhoneX時,第一次Face ID居然識別失敗。羅永浩說過,在發布會上發生意外的機會幾乎是百分之百,但壞就壞在失誤的地方很敏感,不得不說很有戲劇性。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大眾的質疑確實無可厚非。當然事后蘋果也做出了比較合理的解釋,因為演示之前,有工作人員拿了這臺iPhone X,但沒有意識到臉部識別系統正在試圖驗證他們的臉,因為驗證失敗,導致iPhone X自動鎖定(解鎖失敗次數太多),此時只能通過密碼來進行解鎖。
在我看來,即使發布會的意外沒有發生,類似的質疑還是會出現,區別只是早和晚的問題。而且以人們喜歡八卦(通常是負面消息),以訛傳訛的習慣,由此造成的公眾質疑不是短期能夠消除的,至少我們現在在網上看到的已經初見端倪。
315晚會的后遺癥
在今年央視的315晚會上,除了曝光各種存在質量問題的產品,還現場上演了“換臉”的好戲, 曝光了人臉識別技術存在的安全威脅。晚會消費預警環節,主持人現場提供了一張自己的證件照,經過簡單處理,這張照片由靜態變成了動態,能眨眼、微笑。之后,主持人打開手機中的某人臉識別APP,按照刷臉登錄步驟操作,直接登錄成功。
接下來演示的則更使人震驚。主持人隨機邀請了一位現場觀眾,并在其個人微博中選取了一張公開發布的自拍照。經現場技術處理,這張照片被快速生成了與觀眾本人一模一樣的3D人臉模型。 隨后,主持人將觀眾的3D臉模套在自己的臉上直接“換臉”,按照APP中活體檢測的提示依次完成眨眼、轉頭、微笑等動作,竟然騙過了APP,順利完成了活體檢測認證。
360人工智能研究院視覺分析專家邱學侃表示,現階段人臉認證技術還不能在所有場景做到非常成熟,盡管人臉比對的精確度很高,但大部分的人臉識別系統對活體檢測的重視程度不足,使用的算法比較簡單,破解并不困難。這種情況下,若將人臉識別作為唯一密碼屏障,雖然能夠提供便利性,但卻存在安全隱患。
當時看完這個曝光之后,我對人臉識別確實一點好感都沒有,如此簡單就能騙過,很顯然這樣的安全性是完全不合格的。而有些企業為了宣傳和炒作,在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盲目上馬,嘩眾取寵,這不但對消費者造成誤導和傷害,也可能會扼殺技術推廣和發展的潛力。
蘋果的Face ID技術
蘋果的Face ID的核心技術就是深度攝像頭 ,也就是說, 攝像頭是可以理解人臉的深度 。而要“理解”人臉的深度,并不簡單,而蘋果采用了一種叫作“點陣投影加上紅外攝像頭”的技術。它實現的原理是利用一個小的投影儀,投射3萬個紅外的點到人臉上;而另外一個紅外攝像頭就專門來捕捉這些紅外的點,這樣就能夠把人臉的立體結構捕捉下來;再加上它已經有了非常強大的人工智能處理芯片,以及蘋果自己的GPU(圖形處理器),這些結合在一起就能夠把立體的人臉描述出來,能夠精準到用它來做安全認證,做開機的解鎖認證或者支付認證等等的應用。
Face ID能通過 “點陣投影加上紅外攝像頭”技術來識別面部,并通過神經網絡對面部進行建模,甚至可以識別哪個是真人,哪個是照片。蘋果甚至與好萊塢模型團隊進行了人臉模型對比驗證,以保證Face ID所識別的人臉不能被任何仿制品所替代,包括栩栩如生的蠟像。
蘋果的市場高級副總裁Phil Schiller宣稱,相對于指紋識別(Touch ID) 五萬分之一的概率(被陌生人解開),Face ID被陌生人解開的概率只是百萬分之一, 安全性生生提升了兩個數量級。
總結
With the iPhone X, your iPhone is locked until you look at it and it recognizes you. Nothing has ever been more simple, natural, and effortless, this is the future of how we'll unlock our smartphones and protect our sensitive information.
-- Apple senior VP Phil Schiller effused in the launch keynote
包括蘋果在內的所有的偉大的產品企業,一直都在進行一場戰爭,一場“易用性”和“安全性”的戰爭。從密碼 、 手勢到Touch ID,一路走來,手機是越來越容易用,而安全性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一旦手機被攻破,會實實在在的對人們的財產和人生安全造成重大的威脅。事實上,易用性的提升一般是以安全性的下降為代價的,而戰爭的關鍵就是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隨著技術的進步,蘋果終于又在易用性方面邁出了一大步,用Face ID取代了之前的Touch ID,而他們顯然不會想要在安全性上做出太多的妥協。
以蘋果的實力和對產品的極致追求,我認為我們應該對蘋果和它的Face ID技術抱有最起碼的信任。當然,新技術受到質疑實屬平常,這項技術是否真正可行,還需要實踐的檢驗,而iPhone X將會是它第一次真場景實地檢驗。同時,新技術也需要經歷風雨的考驗,據說有人就在嘗試使用類似的技術來捕捉人臉的立體結構,并使用3D打印的技術把人的頭顱打印出來,這樣是否能破解Face ID技術呢?理論上講,有可能,不過還有待驗證。歷史總是在重復,Touch ID剛推出的時候,就經歷了從質疑到接納的過程,而如今又是一個輪回的開始。
那么,我們會接受Face ID嗎?我想,會的。因為,我們都很“懶”,而懶是人類文明前進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