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衛視《歌聲的翅膀》節目中,一位九歲男孩把生活中的壓力和煩惱融進歌詞,帶來一首原創歌曲——《我只是個孩子》,引發熱議。
《我只是個孩子》歌詞
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
王大媽的孫兒鋼琴她過了十級
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
我媽同事的女兒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聽到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語
你們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
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回憶
晚上睡覺常常夢見做錯的那道題
我拿著試卷不敢去簽名
因為分數沒到老爸的預期
我知道少壯要努力
可為什么要和別人比
我只是個孩子呀
其實我也會調皮
我只是個孩子呀
給我多一些擁抱吧
我只是個孩子呀
請給我一只畫筆
我只是個孩子呀
讓我為童年畫出最美的四季
......
讓我的童年 再多些快樂吧
孩子體驗到的是什么
看完這兩百來字的歌詞,我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什么。不可否認,我們都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知道嗎?當我們跟孩子說“隔壁鄰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你考了幾分?"時,孩子到底感受到了什么?愛嗎?不妨把你放在孩子的位置,讓旁人對你重現一下這句話,你來體驗一把孩子的體驗。生氣、難過、委屈、被放棄、不被理解、別人比我重要,很多感覺,五味陳雜,其中卻少了一份被愛的體驗。由此,孩子會怎么看自己,怎么看父母和這個世界?會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嗎?會覺得父母很愛自己嗎?他會有什么樣的決定?即使他決定發憤圖強,好好努力,為的又會是什么?
孩子要的是什么
我們有時候會忘了孩子還只是個孩子,拼命的想把所有東西都塞給他,卻忘了去了解孩子要的是什么。
我還記得在正面管教的課堂中體驗的活動,孩子一遍遍告訴大人“我只是個孩子,我需要歸屬感”,一遍的體驗后,所有人都淚流滿面。在我們的生活中,孩子不會直接了當告訴你“我需要歸屬感”,但他們的每個不當行為都是在像我們尋求歸屬感。而我們卻是在無情的拒絕。在活動中我們流淚,因為我們曾被這樣對待過,也因為我們曾這樣對待過自己的孩子。
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精彩的世界,尋求的不過就是歸屬感,我們渴求在這世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們渴求在這世界留下自己的足跡。我們需求有意義,有價值,有能力的感覺,都不過是為了找到歸屬感。
父母怎么給
孩子要的是歸屬感,那作為父母又能怎么給到呢?所謂歸屬感,不過是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愛,感覺到和父母的連接。
作為父母要做的最基本的便是接受和認可吧。作為孩子,如果連父母都不能接受全部的自己,那該是多么傷心的體驗。再不從父母嘴里聽到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對孩子來說該是件多好的事情。孩子總是在不斷犯錯,而這正是孩子最可貴的地方,他們從不害怕犯錯,因為這是他們學習的方式。而父母卻每每抓住孩子的錯誤,就如抓住了敵人的小辮子,孩子該如何是好呢?
要給到孩子歸屬感,理解和尊重孩子是最為重要的吧。作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財產,他們也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所謂理解,不過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體驗他的感受,嘗試去了解“孩子怎么了”。所謂尊重,不過是將孩子真正的當獨立人看吧。孩子首先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有自己的尊嚴,而父母應該像尊重其他人一樣尊重孩子。
當父母能夠接受并認可孩子的全部,能做到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又怎會體驗不到愛,感受不到連接,又怎會找不到歸屬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