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古代詩詞中經常出現的“搗衣”,是指用木棒敲打來洗衣服嗎?具體如何?
前言
古時衣服質地比較硬挺,必須先置石上以杵反復舂搗,這樣才會柔軟穿起來舒服一點,稱為“搗衣”。后亦泛指捶洗。
古詩詞中經常看到的”搗衣“這個詞,主要用來表達妻子對于遠戍邊關的丈夫的思念。因此“搗衣”常常在閨怨詩詞中使用。
一、關于搗衣 明朝楊慎的描述
寫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明朝才子楊慎寫過一本《升庵詩話》 ,他在第十二卷描述了搗衣的形式。
搗衣。《字林》云:“直舂曰搗。古人搗衣,兩女子對立,執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臥杵,對坐搗之,取其便也。嘗見六朝人畫《搗衣圖》,其制如此。
《字林》是晉朝呂忱撰寫的字書, 收字12,824個, 按《說文解字》部首排列,后人評價這部書:
“上承《說文》,下啟《玉篇》”。
據說《字林》之學在唐朝時幾乎和《說文解字》齊名,但是這本書后來卻消失了,至今已無完整的傳本。看來楊慎當年還能見到《字林》,他說自己還看到過六朝人的搗衣圖,確實是這樣。
舂,把東西放在石臼搗掉皮殼或搗碎,《字林》說兩個女子對立如同舂米一樣稱之為搗衣。不過楊慎說后來為了方便,于是變成了坐著搗衣。
二、古詩詞的中搗衣
南北朝樂府舊題有《搗衣篇》 ,據說這個題目起源于古琴曲《搗衣》。李白就寫過樂府詩《搗衣篇》,不過并不是專門寫搗衣,只是提到了“夜搗戎衣向明月” 。
我們能看到的關于搗衣的詩篇在南北朝就出現了。
1、南北朝
庾信(513年-581年)是南朝梁陳間的著名詩人, 他出使西魏時,因梁為西魏所滅,遂留居在北方,他的《詠畫屏風詩》中寫到了搗衣:
搗衣明月下。靜夜秋風飄。錦石平砧面。蓮房接杵腰。急節迎秋韻。新聲入手調。寒衣須及早。將寄霍嫖姚。
2、隋朝
隋朝的江總 (519年~594年)和庾信是同時期的人,江總是陳后主的宰相,不過這家伙不務正業,每天和后主在后宮飲酒作樂, 陳朝滅亡后,江總北上入隋作官 。開皇十四年(594年)死于江都,時年七十六歲。
江總的有一篇長詩《宛轉歌》也寫到搗衣,節錄如下:
七夕天河白露明。八月濤水秋風驚。樓中恒聞哀響曲。塘上復有辛苦行。不解何意悲秋氣。直置無秋悲自生。不怨前階促織鳴。偏愁別路搗衣聲。
3、唐朝
唐朝最有名的”搗衣“有兩首。其一是李白的《子夜四時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其二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雖然在唐宋元三朝默默無聞,可是今天已經成了唐詩的代表作品之一。
4、五代
馮延巳是南唐的丞相,他的一首詞中也有搗衣。《更漏子·風帶寒》:
風帶寒,秋正好,蕙蘭無端先老。云杳杳,樹依依,離人殊未歸。搴羅幕,憑朱閣,不獨堪悲寥落。月東出,雁南飛,誰家夜搗衣。
5、宋朝
晏幾道的《少年游·西樓別后》也有搗衣,很明顯化用了李白的《子夜四時歌:秋歌》:
西樓別后,風高露冷,無奈月分明。飛鴻影里,搗衣砧外,總是玉關情。
王孫此際,山重水遠,何處賦西征。金閨魂夢枉丁寧,尋盡短長亭。
無論哪一位詩人的作品,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家中妻子無時無刻不關心著在外的丈夫。
三、搗衣典故的其他用法
搗衣的本意就是丈夫外出未歸,臨近秋寒之時,在家的妻子為之準備冬衣。 這個典故有多種表現方式,有時用”搗衣“、有時用”寒衣“,還有: 寒砧、砧聲 、寒杵、秋砧、急杵等。
例如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用寒砧
盧家少婦郁金香,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岑參《宿關西客舍寄東山》用寒杵:
云送關西雨,風傳渭北秋。孤燈然客夢,寒杵搗鄉愁。灘上思嚴子,山中憶許由。蒼生今有望,飛詔下林丘。
杜甫的《秋興八首》用寒衣、刀尺、暮砧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陸游的《晚晴》用衣砧:
雨余殘日入疏籬,變化相乘及爾奇。千嶂暮云收盡後,一年秋暑洗空時。如山酒券不相貸,隔巷衣砧如許悲!剩欲出門紓滯思,交親零落與誰期?
搗衣衍生出這么多詞語,有照顧平仄的變化,也有押韻的考慮,有視覺有聽覺,都豐富了這個典故的使用環境。無論怎樣變,都是同一個意思。
結束語
寫女子思念遠方親人的時候,搗衣是常見意象。大家學習詩詞時候,不妨試試擬古意創作幾首體會一下。
老街自己就常常作擬古詩詞,可以學習古人的煉字煉句,也更有利于理解古代詩人筆法的妙處。
《觀唐絕句146?搗衣》
北風吹雁雁歸吳,數見鴻書不見夫。今夜搗衣明月好,邊城千里照君無?
《觀唐絕句107?擬古隴西行》
星垂瀚海靜無塵,萬骨叢中不負身。唯惜長安一片月,夜深還照搗衣人。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