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5日@老碼頭
1.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讀了這么多年書,對“君子”這個詞印象深刻。根深蒂固地覺得君子是某種道德標桿式的存在。
孔老爺子就有特別多的“君子觀”,比如: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君子貞而不諒。
-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 君子合而不間,小人間而不合。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加上這次讀書,反復讀到,君子“慎獨”,理解的大意是,不管身旁有沒有別人,君子都有保持一個美好的節(jié)操狀態(tài),坦蕩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
“君子”簡直是個完美人設,有沒有?
忍不住去想,作為君子,要保持這樣好的道德節(jié)操水準,而且,不能“溺于情”,不能“自欺”,要時時刻刻“誠其意”,心真的不會累嗎?
可能有一種情況,那就是:
2. 直到騙過了自己
當成為君子,不再是為了“成為君子”,而是變成一種心想所成的狀態(tài),變成無時無刻不在的自然狀態(tài)。
但看起來,這件事情并非靠天份便能做到,仍然要經(jīng)過不少的努力和磨練。
首先學著敬,然后“去欲”,最后“誠于中”,才能算是“小有所成”了吧。
“敬”更多像是一種態(tài)度,對身心外物的一種態(tài)度,敬畏之心(敬于其心,敬于其事,敬于言語,敬于動靜)。雖然是簡單的一個字,但很讓人回味。
在個性張揚,主觀意識強烈的時候,總覺得“敬”是很難被時刻實踐的,因為我們總忍不住去判斷,把自己的主觀價值施加在外界這些對象上,但很少想到去“敬”,去體味它們原本的樣子。
“去欲”似是去除原始的本能或者直覺系統(tǒng)的影響。
今天恰好看到一段話:
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日常認識和解決問題是依靠直覺、個人經(jīng)驗、簡單線性思維、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偏好。而這種思維方式將導致:
1)我們無法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深層次的聯(lián)系 - 大部分事物似乎是孤立的;
2)在面對超出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經(jīng)驗范圍的問題時,不知從何下手,更無法準確地把握關鍵環(huán)節(jié)并合理預測事情的發(fā)展趨勢。
其實直覺、個人經(jīng)驗..價值觀偏好,應該算是我們的“欲”吧,恰恰要先努力摒除這些因素對我們判斷的影響。這又讓人聯(lián)想到上次讀到的“格物致知”,先去欲而后格物,兩者應該也是相輔相成的。而所謂的“敬”與“盡其情”,也似乎有所關聯(lián)。
最后“誠意其中”。
簡單幾個字,仿佛能體會到一種簡單真摯的狀態(tài)。誠意其中,哪怕被窺見肺肝然,也是坦坦蕩蕩的肺肝然。而“誠于中形于外”,大概也正是我們常說的“相由心生”,內(nèi)心誠摯,外表自然不差。
3. 我要不要做個君子?
小時候總受到諸如孔老頭那些朗朗上口的“君子”言論影響,默默給自己劃了一條高高的道德準繩,希望也做一個“君子”。
現(xiàn)在看來,敬差了幾分,去欲還需努力,誠意正心,還有希望。
哪一天不在執(zhí)著于“君子”之念,而行君子之事,應該也就算差不多“騙過了自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