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驚一場這四個字,是人世間最好的成語。比起什么興高采烈、五彩繽紛、一帆風(fēng)順,都要美好百倍,你可懂什么叫失去。
一直以來,對林語堂有著莫名的情感,覺得他才可謂是真正的“一代文學(xué)大師”。《風(fēng)聲鶴唳》文如其名,確是處處有驚險,草木皆成兵。也許,會稍過于夸張。可對我來講,并不盡然,直到目光定格在小說最后一字時,我才慢慢回過神來。
梅玲,一個一生顛簸的女子,許多人愛她,許多人被她愛;她是博雅掌中的蓮兒,是老彭心中的丹妮。即使最后她把愛給了那個比她大二十多歲的老彭,博雅也還依然深深的愛著她,并將這份愛永遠(yuǎn)的帶進(jìn)了墳?zāi)埂O裥┰S宮廷劇中的女子,寧一死而證明自己的貞潔般,博雅以消滅鬼子為契機(jī)而獻(xiàn)身,既證明了他對蓮兒的愛,又表達(dá)了他與老彭真摯的友情。這一悲壯的死生契闊般的愛情傳奇,不斷敲打著我的神經(jīng),提醒著我故事已接近尾聲。
博雅這個人物是弱了些,可這世上也一定有這樣的愛情,始于戰(zhàn)亂,終于一念之間,但不影響各自修成正果。在看到那句墓志銘的時候,我也才釋然。
為友舍命,人間大愛莫過于斯。
的確,在戰(zhàn)火連天的時期,誰不恐慌,誰不彷徨。那些被戰(zhàn)爭破壞的家庭顯得尤其孤立與無助,妻離子散不算大事,最可怕的是,丈夫親眼看著妻子被日本人侮辱后殺害,卻什么都不能做,也做不了。戰(zhàn)爭的硝煙隨處可見,被轟炸,被槍殺的行徑幾乎日日上演。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活在那個時代的人都是偉大的。然而,以主人公的姿態(tài)來看,卻覺得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卑微,畢竟像老彭、丹妮那樣的人并不多。即使他們在漢口把一些人從鬼門關(guān)拉回來了,可徐州、天津的人又該何以自處呢?也是,流著同樣的血液,能挽回一條生命就是一個奇跡。
丹妮與玉梅不同,她有著與時俱進(jìn)的思想觀念,卻也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屈服。看到她對蘋蘋的死郁郁寡歡,你也會跟著一起難過;可當(dāng)她對著老彭深情告白時,又不免覺得她太過于善變,對博雅的愛不堅定。如此,究竟什么才是愛情,真是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
丹妮對博雅的愛情,說是莫名的好感吧,又似乎帶著亂世女子的心機(jī),說是完全的心機(jī)吧,顯然辜負(fù)了丹妮的深情,有點像《牡丹廳》里“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丹妮對博雅的愛情,也確乎經(jīng)歷了那樣要生要死的過程。老彭宛如一個救星,又好似一個家,在穩(wěn)定丹妮情緒的同時,給了她隨便什么時候都可以投靠以及安居的地方。
對于那個時期的溝通方式,我很是喜歡。總覺得沒有什么比白紙黑字來的更為踏實,更深得人心。和丹妮一樣,我也由衷的喜愛阿非和木蘭,他們的豁達(dá)是常人無法企及的,他們有著不屬于烽火連天時節(jié)里的新思想。無論是博雅的炙熱,還是老彭的陪伴,給予丹妮的都是最最誠摯的。一如林老先生所說:沒有什么時刻,比在戰(zhàn)火中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珍貴和情感的摯誠。
《風(fēng)聲鶴唳》是《京華煙云》的續(xù)篇,在看完《風(fēng)聲鶴唳》后,我便有種迫不及待,想要在第一時間拿到它的前篇,好深層次的看看中國當(dāng)代男女如何生活,如何愛恨,如何爭吵、受難、享受等等。
每讀一本好書,越到最后越舍不得翻頁,生怕一切就這樣匆匆的結(jié)束了。起初由于愛它愛的暈了頭,則是一邊看小說一邊重溫電視劇版的《京華煙云》,僅僅看了幾集就覺得索然無味。不是因為看電視劇缺乏了讀小說時的快感與想象力,更是因為劇中的情節(jié)與書中的大有不符,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著帶給人的力量。
前面說到我喜愛木蘭,也對也不對。好感產(chǎn)生的莫名其妙,就總會有一絲懷疑。相比木蘭裸露的聰明,我更看好莫愁隱忍的睿智。不戳破不代表不知情,她愛立夫更愛自己的姐姐,她有著審時度勢的能力,可以弱小可以強(qiáng)大。
木蘭,確是一個引領(lǐng)新思潮的女子,敢想敢做,不拘泥與世人的看法。當(dāng)然,這也與姚老先生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她對立夫有著更為深重的愛,然而依然逃不出世俗的枷鎖。嫁給蓀亞,并不是她最終的幸福,可她也算有了新的生活。在我萬般喜愛她性格的同時,又對她行事作風(fēng)略有不滿。即使所嫁之人不是所愛之人,可也不能辜負(fù)愛你之人的心意,既然是一開始就決定好的事,那么中途就不該三心二意。除此之外,木蘭在我心中還是很完美的。
1988年《京華煙云》趙雅芝版本姚木蘭
2005年《京華煙云》趙薇版本姚木蘭
曼妮,是典型的受封建禮教束縛的女子。丈夫生前兩人不能獨處一間屋子,丈夫死后不得改嫁不得出門不得與男人來往,終其一生活在別人的世界中,我對她的印象就是:美與矜持。多么美好的女子,死的卻是那么的觸目驚心,上吊以保貞潔,可仍逃不了日本人的魔爪,讓人悲痛。
紅玉,她就像另一個黛玉,體弱多病,為情所死。飽讀詩書之人,當(dāng)是通情達(dá)理,不拘小節(jié)的。然而,紅玉這樣一個有才氣的女子,也因情而香消玉殞。不管誰去誰留,總有一些人讓我們終生難忘,一如她們。
書中的男主都各有個性,姚老先生同女兒一般,目光高遠(yuǎn),總是能高屋建瓴的提出一些新式的想法,和孔立夫也就能一拍即合,相談甚歡。云游四海于他,也許再適合不過,一直不明白他最后的話,為什么他會肯定只要曼妮同意中國打日本,就必定會贏呢?難道?這是信仰!
劇照
曾文伯,恪守禮教,觀念陳舊,排斥一切西洋文化,認(rèn)為那是辱國,是不合規(guī)矩;立夫很憤青,蓀亞很沉穩(wěn),不懂這樣形容會不會有錯,只是從內(nèi)心中被立夫那一腔熱血的愛國情所打動,被蓀亞那平和又有點逆反的可愛所逗笑。至于其他人不想多說,也說不完,這些人所經(jīng)受的苦難,所遭受的別離,所享受的光鮮也正印證了在那樣一個年代里,一切都是多么的不易,也是如此的刻骨。
與其他人一同來說,《風(fēng)聲鶴唳》中的博雅也是我所欣賞的。因此,在《京華煙云》里我便一直在極力尋找他的影子。關(guān)于他的文字其實并沒有很多,可我依然能感覺得到他對母親的愛戴,讓我覺得迪非與銀屏的愛戀從此有了更深的意義。
平亞曼妮,經(jīng)亞暗香,蓀亞木蘭,立夫莫愁,阿非寶芬,陳三環(huán)兒……等等的愛情故事,無一不使人動容。硝煙背后風(fēng)起云涌,京中城內(nèi)人心惶惶,戰(zhàn)爭的苦難并沒有打倒人們生存的信心,反而愈見得有力量。
我們討厭什么,什么就如影隨形,那不如坦然處之,靜心以待,相信總有一些事會過去的。就像戰(zhàn)爭總有平息的一天,愛情總有完滿的那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