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應該怎么思考和討論教育〉有感
小學階段---同伴群體意識和形成
1年級:同伴群體意識弱,主要依賴老師和大人。遇到問題,比如在教室無所適從,會向老師和家長求助。希望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和鼓勵。這會讓他們更積極主動。
2年級:脫離對老師,家長的依賴,開始轉(zhuǎn)向身邊的同伴。和同伴討論課間要一起做什么,會有小團體的秘密。開始不像以前男孩女孩一起坐,一起玩,而是男孩和男孩團團坐,和女孩分離開來一點了。
3年級:男孩開始挑戰(zhàn)老師的權(quán)威,而女孩子嘗試去幫助老師。男孩女孩的性別分化會明顯。男生在自己的團體里開始指定次序,競爭分配任務(wù),制定團體機密,通常出現(xiàn)惡作劇和運動活躍,而女孩扎堆聊天說笑,形避開和男生的競爭,形成女孩團體。
形成同伴,團體意識之后,孩子們會容易互相比較和排斥。出現(xiàn)盲從和偏執(zhí)。比如:起外號侮辱,造成小孩子精神的傷害。我們大人可能覺得外號親近,沒所謂傷害,而那些言語,對于孩子卻可能是巨大的精神傷害,會讓孩子因此自卑或者痛苦。
作為老師,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造充滿關(guān)懷的環(huán)境,減少團體在課堂上的負面影響,發(fā)揮同伴互助的積極影響。比如在給孩子分組活動時,以孩子的興趣,愛好來安排而不是依照社會性的標準如成績高低,家庭環(huán)境優(yōu)劣來安排。
在班級里,有的孩子孤立,不和其他孩子交往。這些孩子有些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孤立,有些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老師應該去洞察和運用技巧營造孩子們同伴合作的積極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