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閱讀書目,預想方向是向寫作、傳統文學與古代文化靠近。
所以本月買的這本暢銷的外國小說《殺死一只知更鳥》,就有點莫名其妙,不倫不類。
今天剛看到它時還愣了一愣,似乎是突然蹦了出了,被它嚇到一般。
拿起書,心存疑惑,拆掉塑封。封面封底,扉頁,作者簡介大概翻了一翻,各種名人推薦,熱銷榜首,故事如何離奇,已經是第48次印刷。看了這些信息,我似乎知道當時為什么購買了。
迫不及待地翻開,一行一行方塊字映入眼簾,文字中特有的外國風情撲面而來,各種不熟悉的地名,各種不了解的風俗。跟剛開始看《魯濱遜》的感覺一模一樣。
讀了幾頁,意識變得模糊,眼睛也無精打采起來,外邊跑了半天的疲累感終于露出了本來面目。
這就是為什么不愛讀外國的小說,進入狀態太慢,前期催眠狀態太難克服。
“克服”這件事情我一向不太在行,我更喜歡順其自然。既然沒有狀態,索性合上書,來揣度下這本書的種種。
拋開封底上關于故事離奇的介紹,單單是書的名字,便有極大的吸引力,“殺死”這個詞便透著說不清的詭異。為什么是一只鳥呢?
如果不是科幻,不是童話,在以人為主的故事中,這只鳥只能是故事的一個跳板或者銜接。那么故事的方向與目的就無從猜測。
作為一個小說學習者,介紹中的“離奇”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既然故事無從猜測,那就來期待離奇的故事情節,與各情節中相互引導,鋪墊,關聯及轉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