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說過“死都不能嫁給像爸爸那樣男人”的女孩子,她們還好嗎?最后都怎么樣了,幸福了嗎?
先說說我的故事。我也曾是那個當年表示“這輩子絕不嫁一個像爸爸這樣的男人,絕不做一個像媽媽這樣的女人”的女孩,漫長的青少年時光就是這個堅定的信念支撐著我,磕磕絆絆踉踉蹌蹌一路走到結婚生子。
這是我2016年的照片,有點不忍卒觀。三十多年來,每年夏天,我的腿都是這幅樣子。為什么是這個樣子,我不知道,反正是磕的,碰的,撞的,摔的,磨的,撓的等等,鬼知道怎么來的,身上經常也是青一塊紫一塊。丟三落四,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沒心沒肺的那個人,就是我。
活到三十多歲,我依然還是一個丟了魂的孩子。有時候看見一棵老樹,一半枯萎一半抽出新芽,我覺得那是我;有時候做夢,夢見一個人在黑夜里拼命跑,卻不知道到哪里去,那是我;有時候在街上看見一個流浪的小狗,漫無目的孤單的找食,我覺得那是我。我看了很多書,考了心理咨詢師,參加各種課程,工作坊,想把自己找回來。
我有個朋友,童年坎坷走不出來,婚后老公對她家暴、出軌、拋棄;她跪求,哭泣,尊嚴喪盡。孩子在這種境況中出生上小學,成績一塌糊涂,被班里孩子叫“傻子”。當我聽見“傻子”這個詞的時候,我的心揪了一下。我知道這是一個內心“灰飛煙滅”的孩子,我深深懂得他的狀態是怎樣的。一個孩子的智力從哪里來?嬰兒出生的時候是沒有自我的,那他的自我是怎樣慢慢形成的?就是在和媽媽的眼神交匯里,他看到了自我;在媽媽的輕柔呼喚中,他感受到了自我;在和媽媽的互動中,他感應到了自我。他的哭他的笑他的每一個感受在媽媽一遍一遍的確認、回應下,自我慢慢的建立形成。如果媽媽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意愿看見孩子呼應孩子,孩子的自我就不會完整。在嬰兒時期如果自我建立的不夠完整,到了幼兒時期,父母指責、打罵孩子,孩子的感受一次又一次被否認被羞辱,那孩子建立的一點自我將更加破碎。一個內心破碎茫然無助的孩子,和那些深深被父母愛著,心里穩穩有個定海神針的孩子相比,可不就像個“傻子”嗎?
可是,又有多少父母懂得這一點呢?他們好像覺得孩子身體長大了,就理所當然和別的孩子一模一樣,甚至要更優秀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點亮安慰自己灰暗慘淡的人生,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更加憤怒的指責孩子。
后來和老公聊天,我說:“我曾經發誓絕不嫁一個像爸爸這樣的男人,絕不做一個像媽媽這樣的女人?!?br>老公說:“你做到了!”
我說:“嗯?”
他說:“你沒有嫁一個爸爸一樣的男人。”
我點頭稱是。
他說:“你也不是像你媽一樣的女人。”
我點頭稱是??墒俏覟槭裁茨敲赐纯嗄兀?br>老公說:“因為你成了一個像你爸爸一樣的女人!”
哄堂大笑。的確如此。
事實是,這一點都不好笑,我們都知道它不好笑。
在我們的心理療愈課程上,會有這樣一個演示:請所有學員閉上眼睛,不要去想一只小白兔。決不能想一只小白兔!你猜大家能做到嗎?
沒有人做得到!因為你的周圍你的身邊都是這些內容,那你腦子里就是這些東西,你加一萬個“不”字都沒有用的。
這就是原生家庭!你時時處處就在他的里面,你加上再多的不字,模仿的還是那些東西!或者以更扭曲的方式出現。
在薩提亞的家族動力系統排列里,有個女孩也是這樣的。她爸爸對內指責、控制對外不擔當,她恨死了爸爸,發誓絕不嫁給像爸爸的男人。嫁人以后老公但凡出現一點點像爸爸的地方哪怕出現一個苗頭她就暴怒不已,指責對方。面對她的瘋狂指責她老公漸漸選擇了不擔當。而她自己變得像爸爸一樣控制指責。
? ? ? 你有木發現,年齡越大,我們的個性就越來越像父母了?你有沒有發現,年齡越大,我們的婚姻模式和父母的婚姻模式越來越像了呢?家族模式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代代相傳。他們生的病是相似的,他們人生掉的坑也是相似的,他們的命運也是也是驚人的相似。孩子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忠誠于父母,不管你愿不愿意。
? ? ? 那些童年我們缺失的心理營養,也會在我們成年后牽引著我們,窮盡一生的時間去尋找,去找我們潛意識想要的爸爸,媽媽,并投射到成年的親密關系里面,活在追尋,期望,痛苦,絕望的輪回里。
? ? ? 我和老公講這個女孩的故事。
? ? ? 我說:“她做到了,沒有嫁一個像爸爸的男人。但她成為了像爸爸的那個人?!?/p>
老公說:“有區別嗎?會好一點嗎?”
我說:“如果嫁一個像爸爸的男人,她還有機會離婚。但是成為一個像爸爸的人,那就只能自殺啦!”
? ? ? 我倆一起大笑。
? ? ? 其實真的一點都不好笑。也不好玩。
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家族的業力頑強的以暗能量的方式控制家族命運,每個人深陷其中,這個在家族動力系統排列中可以被顯化的淋漓盡致。
然而,愿力大于業力。如果,你愿意。
那些豪門,娶媳婦的時候研調查女孩子的家族八代,我曾經覺得矯情,其實一點都不。一個女人決定一個家族三代的興旺,一個家族的輪回模式是要靠女人中斷的,因為家族后代會吸收傳承她的能量。這個過程養育孩子需要女人的覺醒和擔當,女人則需要男人強有力的支持。
過程不是艱辛二字了得。
然而,生而為人,這難道不是我們的使命嗎?
? ? ? 愛的系統法則對我們的影響就像環境對一棵樹的影響那樣重要。如果一棵樹能協調于地球引力和太陽牽引力之間,他就自然垂直的向上生長。枝椏之間取得均衡。這種形勢下他是最穩固的。然而,如果一棵樹不能按照常規的方式生長,可能生長在峭壁上,為適應風,土壤,重力和太陽之間相互影響,他只能按照系統所允許的方式生長。這些樹和那些垂直的樹相比并沒有什么不好,但他可能看起來不太穩固,可能沒有生長在平原上的同類們那么高。兩種樹都服從同樣的自然法則,可是生活環境的動力卻向他們施加了不同的壓力。他們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方式找到了系統的平衡。
――亨特博士
? ? 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菲茨杰拉德
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曾經走過的路,也只有你了解你生活的全貌,永遠站在自己這一邊,去找屬于自己的活路――不要活在別人的眼睛里。有的人生活從零起步,有的人擁有高起點優越的條件,而有的人,他們是從坑里爬上來活過來的,永遠不要去和別人比較,也不要去評價別人。如果你做不到,那么記住:這世界上的每個人,其實都是你。
――涂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