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兒子嫌棄臥病在床的老母親是家里的累贅,決定把她背到深山老林里遺棄。在走的路上兒子發現母親不時扔幾個豆子,不解地問為什么。母親說:我怕你找不到回家的路,給你做個記號。
有心的慈母為了兒子順利回家,用豆子做了一個參照物。但是在15世紀到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無數個母親卻只能默默祈禱,祈禱水手兒子身體安康,能夠找到回家的路。
在茫茫的大海中確定航船的位置——經緯度,對現代人來說只需要拿出北斗或GPS。但是對于大航海時代的人卻是個天大的難題。
測量緯度比較容易。人們很早以前就知道,太陽和恒星的位置不僅隨季節變化,也與觀察者的緯度有關。航海者可以通過測量太陽的位置求出當地緯度。在北半球時,還可以通過測量北極星在地平線上的高度來測出緯度(見圖1)。
測量經度卻是另外一回事。緯度表示地球表面南北向的位置,經度表示地球表面東西向的位置。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轉,我們的東向和西向沒有一顆星星是靜止的,根本沒有任何天然的參照物。
當時幾個比較發達的海洋大國,例如西班牙、荷蘭、法國,都曾經以巨額的獎金懸賞解決經度問題的辦法。
1707年,一支英國海軍艦隊因迷航觸礁,導致4艘艦艇和2千名水兵葬身海底。于是在1714年,英政府懸賞2萬英鎊(相當于今天的數百萬美元),征求能以半度的精度測定經度的方法。
誰也沒想到,最終這筆獎金會被一名鐘表匠約翰·哈里森獲得。
當時的人們設想出很多測量經度的方法,比如狗吠法、磁偏法、信號炮船法、月距法等。在這些方法中,有的荒唐可笑,有的可操作性極低。相對可行的月距法精度不足還要依賴天氣條件,最靠譜的還是鐘表法。
地球每24小時旋轉360度,所以每小時旋轉15度,每4分鐘旋轉1度。假如我們在一艘航船上,用一只甲板上的日晷測量當地時間,同時用一只表記錄0度經線處的時間。如果兩個時間相差4分鐘,則我們的經度與0度經線相差1度,如果相差8小時,就差120度。通過經緯度對照海圖,就可以準確知道航船在地球上的位置了。現在可以看出,測量經度只需要一個計時精確的表。
在當時要制造出足夠精度的航海表,有許多困難都很難克服,比如說船的顛簸晃動、冷熱干濕的影響等。但是在解決了“經度問題”的過程中,約翰·哈里森表現出了卓越的工藝才能。他發明了雙金屬片補償溫度變化,發明了帶夾圈的滾球軸承防止摩擦,這些技術現在我們還在使用。他費時近40年,先后造出5臺航海表,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號最為突出,這只表經過81天的航行,誤差只有5秒鐘。
制作的過程是艱辛的。比如進行精確度測試的時候,哈里森需要長年累月地跟蹤星辰運動。他用自家窗戶的一條邊框和鄰居家煙囪柱的側影,作為自制天文跟蹤儀器上的十字準線,用于星星定位。夜復一夜,當給定的幾顆恒星跑出他們的視野范圍并消失在煙囪背后時,他們就記下時鐘的鐘點。因為地球的自轉,恒星消失的時間每晚剛好比前一晚提早了3分56秒(這是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導致)。在所有這些深夜測試中,哈里森制作的時鐘在整整一個月里累計誤差都沒有超過一秒鐘。這讓當時世界上生產出的具有最高質量的鐘表都相形見絀了。
要懸賞錢的過程更是艱辛。由于某些權威人士的懷疑和嫉妒,受到欺凌的哈里森只能一點一點討回本該屬于他的獎金,直到1773年他80歲時,在國王喬治三世的同情翼護下,才算如愿以償。
18世紀80年代以后,航海表開始成為海上導航的主要工具。哈里森用杰出的工匠精神,為大海中的萬千游子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