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手下出了很多謀士高人,從早期的徐庶,到后來的龐統、諸葛亮等等,都稱得上是“智多星”。在很多人心目中,諸葛亮是劉備手下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若論輔國政績和歷史地位,諸葛亮確實應該排在第一。但有史料表明,在劉備心目中,他最器重而且與他相處最融洽的謀士絕非諸葛亮,也不是龐統等人,而是法正。
有些讀得可能無法理解,說這不可能吧?光說德行,法正就比諸葛亮差遠了。老王也承認,法正的品行上確實至少有兩大污點:其一,他作為劉璋部下,卻在老板背后搞陰謀詭計,居然一個勁兒勸劉備侵占益州,這不是賣主求榮么?其二,據史書記載,法正這個人器量太小。他得志之后,別人對他瞪瞪眼之類的小過節,他都要報復;反過來,別人請他吃過一頓飯什么的,他卻感恩戴德(不過老王覺得后面這一點沒什么不好啊,恩怨分明嘛)。總而言之,按當時社會的評判標準,法正不是什么好鳥。
話說法正本是當世名士法真的孫子,最初去投奔劉璋時,被很多人都指責品行不佳,劉璋聽到這些話,就沒怎么搭理他,直到后來礙于他爺爺的名氣,把他扔到一個叫新都縣的地方去做了個芝麻官。
機緣巧合,當法正見到劉備這位“有雄略”的創業者,很快被他都打動,下定決心追隨他。其實,在那個群雄割據的時代,對這種行為也沒法過多指責,畢竟他只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要挑一個好老板。
此外,法正品格上的缺陷,似乎并沒有影響到他的工作。他反而是在幫助劉備奪取益州及以后的不少政事軍事中,都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以至于諸葛亮都為他說好話,經常表示欣賞法正的智術,而且認為他確實對劉備很忠心。
無德未必無才,研究史料可知,法正恰恰是一個頗有智術奇才的人。
法正剛一投奔劉備,他的才能便顯現出來了。劉璋與劉備相持不下時,鄭度給劉璋獻計說,劉備兵少又缺糧,只要把巴西、梓潼的老百姓都趕到涪水關以西,同時盡燒野谷,深溝高壘,劉備軍就會不戰而敗。
劉備聽說之后,急得心臟病都犯了。法正卻勸說他,以劉璋的性格,必然不會采用鄭度的計策。事實證明他的分析是完全正確的,安了劉備的心。
劉璋部下一個老資格的官僚許靖,在劉備圍成都時,準備逾城投降,沒有成功。劉備進入成都后,看不起他。法正卻勸劉備重用他,說此人雖無其實卻有虛名,倘若不用他,傳出去人們會以為你“賤賢”。劉備欣然采納,任命許靖為長史,即高級幕僚,果然對安定民心起到不小的作用。
最能體現法正才能的是他在幫助劉備取漢中時的謀略。
建安22年,法正給劉備分析說,益州的根據地已經鞏固,兵力財力都足以奪取漢中,而曹操當時任命守漢中的夏侯淵、張郃二將,才能謀略都不足以勝任國之將帥,如果此時率領征討,一定能拿下漢中。
劉備依言而行,親自領兵進攻漢中。在戰斗中,法正又選擇了最有利的戰機,指點劉備乘高而下出擊,果然黃忠一戰而殺夏侯淵,張郃斂殘兵固守,已經失去了優勢。其后曹操親臨漢中,只起到了把殘部救出去的作用。曹操在漢中時,聽說斬夏侯淵是出自法正的計謀,說,劉備肯定沒這個能耐,一定是有高人在后面指點他。
看起來越隨和的人,一旦任性起來誰也攔不住,劉備就是這種人。當劉備犯擰時,別人說的話都完全不起作用,只有法正有辦法說服他。蜀軍在漢中與曹操作戰時,有一次形勢很不妙,按理應當趕緊退兵。可是劉備倔脾氣上來了,偏偏不肯撤退,敵軍的箭如雨下還要往前沖,誰也勸不住他。這時法正跑到劉備身前,替他擋箭。劉備叫他趕緊走,法正卻說:“明公您這么勇猛,親當矢石,我作為您的部下怎么敢退避呢?”這話果然奏效,劉備當即下令撤退。法正的這種套路,可以稱之這譎諫,但對劉備這樣的人來說,譎諫卻是最有效的。
公元220年,也就是劉備稱帝的前一年,法正卻病死了,當時才44歲,可謂盛年早逝。劉備知道后,一連好幾天都在流淚哀悼。公元222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發兵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一戰慘敗而歸。諸葛亮心痛地說,如果法正還在世,就能勸阻主公伐東吳。即使他沒勸住,主公仍然東征了,那了不致于敗得這么慘。這種話從說話做事都非常謹慎的諸葛亮嘴里說出來,可見法正的確是有兩把刷子的。
另外,劉備伐吳,諸葛亮并沒有起到勸諫的作用,一方面可能是不敢勸,另一方面可能是知道自己勸不住。在這件事上,諸葛亮只服法正,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法正在劉備心目中,可能比諸葛亮的份量更重。
陳壽在給法正作傳時,評價說法正這個人啊,腦袋子挺好使,但是德行不怎么樣。如果拿他跟曹魏的謀士來作比較,他不就相當曹操手下的程昱、郭嘉嗎?老王卻覺得,法正的作用,其實很像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陳平,品行都有缺點(陳平曾被當時的人批評“昧金盜嫂”),但都作為開國功臣屢獻奇謀(陳平后來做到了西漢丞相)。如果法正晚死兩年,劉備伐吳、夷陵之戰或許不會發生,蜀漢的歷史可能真的跟現在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