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網紅是個很紅的話題,紅的原因是大伙兒突然集體覺醒,原來網紅的商業變現能力是很牛逼的,不只是開個淘寶店那么簡單。
按說,這不應該是個新發現才對。歷史上,或者說傳統文化中,這一類的紅是很不少的,比如,幾乎是個中國人都久聞大名的——武大郎。君不見,滿街是武大郎炊餅的攤子擔子。沒認真統計過,年銷量至少上億吧。再說個成語,洛陽紙貴,這也是典型的大IP激發的銷售狂潮。
那么,為什么大家如今又進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狀態呢?其實,問題在于之前的一段時間,互聯網經濟形態的模式太過單調。早些時候,上產能加杠桿還來不及呢,再后,一個PPT就可以圈來錢,為什么要費心做內容?至于成因,這里就沒必要多說了,早給人說透說爛了。還是說點重要的,網紅這玩意兒,咱們普通商家可以怎么玩。
如果企業有志于自己培育網紅,首先要說的,各位別把網紅跟尖下巴畫上等號,當然,如果恰好顏值夠高自然更好了。所謂網紅,關鍵詞一個是網絡,第二個是紅人(甚至不一定是人,比如有直播貓睡覺的,看的人還不少)。當然,對于商家來說,紅的滿足感不重要,紅的理由、紅人的性格行為特質與企業或產品有關聯才比較重要。
其次,網紅既非平臺又非傳統意義的產品,屬于典型的內容產業,那么,企業要做的就是具備自己的又紅又專(紅要擺在優先順序)的內容生產能力。說起來,網紅女生的容貌身材也可以視為某種內容(還是很受關注和歡迎的那種),只不過在持續力上比較有限,難以與企業品牌形象長期共生。
言歸正傳,所謂的紅,是指內容的設計要充分滿足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傳播的需求。這方面,除了標題雷死人不償命這類技巧之外,關鍵點是兩個:一,載體視頻化。這可以說是互聯網內容傳播的主體形態。多份2015年互聯網發展報告都顯示,收看視頻傳播尤其是直播已經成為網民的主要行為習慣,也是線上實時互動最有效的載體。二,產品展示場景化。隨著移動直播在技術上不再成為問題,直播場景已經突破了鴿子籠的限制,消費場景營造勢必成為線上線下商業空間的標配,更重要的是,場景式消費將有效縮短消費者形成購買決定的決策流程和時長。
那么,這樣的內容要怎么找怎么做?這里頭就要考慮企業本身的內容多樣性。如果產品形態單一,那么只能依靠強力團隊,參看杜蕾斯;如果本身就是一個集合體,那么激發眾多自媒體,以眾包模式拼概率集納內容就成為一個可行的選擇,而后再優選并重點扶持。另一個維度是地域性考量。區域品牌可以重點考慮線下帶線上,好處是立竿見影;全國性的,地推固然少不了,但全國一盤棋,以線上激發線下,顯然效費比更高,也更有可控性。
當然,企業自己打造網紅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投放渠道。這方面要避免兩個誤區。一個是拘泥于既有渠道,也就是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上沒事就貼個圖片發倆文章自說自話刷存在感,這不叫網絡紅人,頂多只是網絡活人。第二個誤區就是啥都非要自己來,自己找網紅自己建運營機構也就算了,千萬別一沖動連平臺和渠道(比如APP)都自己建。前頭說過,網紅是扎扎實實的內容,不是產品,更不是渠道、平臺。
好了,真要著手試一把網紅經濟,要留心的當然遠不止這幾點。想好了就干,很多東西,不試過永遠不會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