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全文摘自《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led》),作者:(美國)M·斯科特·派克(M. Scott Peck),心理學家】
人生苦難重重.
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
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痛苦,能讓我們得到最好的學習。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讓我們自己,也要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過自律,我們就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如何以堅毅、果敢的態度,從學習與成長中獲得益處。我們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教育我們雙方如何忍受痛苦,獲得成長。
自律
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關鍵在于你的態度,你要敢于面對痛苦而非逃避。
一、推遲滿足感
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父母的過錯』
父母本身難以自律,就不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父母常常告誡孩子: “照我的話去做,不過別去學我?!彼麄冃锞茻o度,或在孩子面前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他們缺乏起碼的自制力,缺少長輩的尊嚴和理性;他們形容邋遢、一塌糊涂,甚至偷懶?;?、背信棄義。他們的生活毫無章法,卻強迫孩子有條不紊地生活。......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父母就像上帝那樣位高權重。孩子缺乏其他模仿的對象,自然把父母處理問題的辦法全盤接受下來,并視為金科玉律。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心領神會,并奉之為最高準則。父母的生活混亂不堪、任意妄為,孩子們同樣照單全收,并視為不二法門。
我們愛某樣東西,就會樂于為它付出時間。...對子女的愛也同樣如此。
我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去照顧他們、陪伴他們。讓孩子學會自律,也需要時間。不把精力用在孩子身上,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少得可憐,就無法深入了解其需要,就不知道他們在自律方面,還需要哪些條件。......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是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
聰明的父母決不會這樣做。他們愿意花時間了解孩子,對癥下藥地教育孩子。
哪怕孩子犯了大錯,他們也恰當運用敦促、鼓勵、表揚,或必要的警告和責備。他們靈活調整孩子的發展方向,認真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吃蛋糕、做功課、撒謊、欺騙、逃避任務……他們也會傾聽孩子的心里話,在對孩子的管教上,他們掌握分寸,張弛有度。他們給孩子講有意義的故事,適時親吻、擁抱、愛撫他們,及時糾正孩子的問題。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感受到的重視程度。就越是強烈。
有的父母為掩飾在家庭教育上的失敗。就會不停地告訴孩子,說自己是多么愛他們,多么重視他們,云云,但真相無法逃過孩子的眼睛。孩子不會被謊言和欺騙長期蒙蔽。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但父母一再出爾反爾,只會讓他們漸失信心。即便他們表面不會牢騷不斷,或大發雷霆,可父母的教導和許諾,近乎一錢不值。更為糟糕的是,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孩子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后內心就會擁有安全感。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遺棄。
很多孩子沒有這種運氣,從幼年起......因為沒有父母的愛的保證,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中。有些父母貪圖省事,想讓家庭教育更快生效,動用威嚇性的“遺棄”手段告誡孩子:“照我的話做,不然我絕不會愛你。你可以想象,你會落得什么下場!”——那當然意味著拋棄和死亡。父母把愛心丟到一邊.取而代之的,是缺乏人性的專制,這使得孩子對未來充滿恐懼。
他們覺得世界不安全,甚至把世界看成是地獄,這種感覺會一直帶到成年時期。他們不愿推遲滿足感和安全感,更想選擇當即透支快樂和滿足。他們覺得未來遙遠而渺茫,讓他們缺乏起碼的信賴感,哪怕未來要比現在好過許多倍,他們也寧可選擇得過且過。
『解決問題的時機』
我相信除非存在智力障礙,不然只要花時間學習,就沒什么問題解決不了。
許多人都沒付出時間和精力,去解決知識、社交、心理方面的問題——就像我對待機械問題的態度一樣。
問題沒有消失,它們仍繼續存在。它們是妨礙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
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
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讓問題馬上解決的態度相比。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更低級,也更有破壞性,那就是希望問題自行消失。人人都有這樣的傾向:問題一旦出現,就要立刻解決,不然他們就會思緒煩亂、寢食不安,這樣的心態顯然不切實際,但一廂情愿地等待問題自行消失,這種心態更為可怕,通常不會帶來任何好結果。
只有解決“忽視問題”這一問題,他才能繼續解決其他問題,才能走向下一步——世界上所有的心理治療,本質上莫不如此。
大多數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束手無策。
連續數月乃至數年都無任何舉措,只可一味拖延。父母做出某些決定的確報難,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個別問題可能消失,但終歸是極少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適當給予指導和幫助,多了解他們的問題,必然是有益的事情,問題拖得越久,就越是難以應付,甚至積重難返,解決起來自然更加艱難了。
二、承擔責任
我們必須面對屬于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
避之惟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顯然一點好處也沒有;指望別人解決,也不是聰明的做法。惟一的辦法——我們應該勇敢地說: “這是我的問題,還是由我來解決!”相當多的人只想逃避,他們寧愿這樣自我安慰: “出現這個問題,不是我而是別人的原因.是別人拖累了我,是我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造成的,應該由別人或者社會替我解決。這絕不是我個人的問題?!?/p>
『神經官能癥與人格失調』
神經官能癥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愿承擔責任。
與外界發生沖突和矛盾,神經官能癥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癥患者卻把錯誤歸咎于旁人。
不少人兼有神經官能癥和人格失調癥,統稱為“人格神經官能癥”。
在某些問題上。他們把別入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內心充滿內疚感;而在別的問題上,他們卻一推了之。
幾乎人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經官能癥或人格失調癥。
人生一世,正確評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該為何人、何事負責,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無法逃避的問題。評估責任歸屬,必然讓我們感覺痛苦,從而產生回避傾向。從內心出發,做出權衡,當事人須自我反省,其中的痛苦和折磨,令不少人望而卻步。好逸惡勞顯然是人類的天性。......人人都需要多年經驗,讓心智不斷成熟,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心理學界有一種公認的說法: “神經官能癥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h5>
神經官能癥患者把責任攬給自己,弄得疲憊不堪;人格失調癥患者卻嫁禍別人,首當其沖的就是其子女。他們不履行父母的責任,不給孩子需要的愛和關心。孩子的德行或學業出現問題,他們從來不會自我檢討,而是歸咎于教育制度,要么就抱怨和指責別的孩子,認為是他們“帶壞”了自己的孩子。
嫁禍于人顯然是有意逃避責任。
父母常常指責孩子: “你們這些孩子,都快把我逼瘋了!” “要不是你們這些搗蛋鬼,我才不會跟你們的爸爸(媽媽)結婚!”“你們的媽媽神經衰弱,都是你們造成的!” “要不是為了撫養和照顧你們,我原本可以順利讀完大學,干一番真正的大事業?!彼麄優楹⒆尤蘸筇颖茇熑翁峁┝税駱?,還給孩子這樣的信息: “我的婚姻很不幸、我的心理不健康、我的人生潦倒不堪,完全是你們的責任?!焙⒆訜o法理解這種指責多么不合理,就將責任歸咎于自己,由此成了神經官能癥患者。因此,父母有人格失調癥狀,孩子自身也會出現人格失調癥或神經官能癥,長輩的問題影響下一代成長,這種情形司空見慣,遺患無窮。
患有人格失調的父母,為孩子樹立的是反面的榜樣。
他們的病情,也會影響到婚姻、交友和事業。他們不肯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導致人生問題重重。前面說過,面對問題要挺身而出,不然它們會永遠存在,人格失調癥患者完全背離這種做法,不由自主地把責任推給配偶、孩子、朋友、父母、上司,或者推給其他抽象事物——帶來“壞的影響”的組織機構,比如學校、政府、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社會制度、時代潮流等等,但問題卻始終存在。他們推卸責任時,可能感覺舒服和痛快,但心智卻無法成熟,常常成為集體、社會的負擔。
人格失調癥患者把痛苦轉移到集體和社會身上,讓入想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埃爾德里奇·克里佛(美國黑人作家)一句流行的話: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h5>
『逃避自由』
我的時間是我的責任,如何安排時間,應由我自行負責,而且只有我本人才有權處理優先次序。
我的負擔沉重,并非是職業的殘酷性使然,不是命運造成的結果,也不是上司殘忍的逼迫,這是我自己選擇的方式。出現問題,是我沒有及時改變工作方式。想通了這一切,我的狀況就有了改變。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于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又想極力規避這種痛苦。
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愿處于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獨裁者、上司。埃里克·弗洛姆將其所著的討論納粹主義和集權主義的專論命名為
《逃避自由》
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愿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成年人,應當自己做主。
幼小的孩子依賴父母,當然情有可原,父母獨斷專行,孩子也沒有選擇的余地。對于頭腦清醒的成年人而言,他們則可不受限制,做出適合的選擇。誠然,選擇也不意味著沒有痛苦,自由不意味著與痛苦絕緣,不妨“兩害相權取其輕”。我相信世界上存在壓迫性的力量,可是我們有足夠的自由與之對抗。
希爾德·布魯茨博士在她的《心理學研究》前言部分,這樣解釋一般病人尋求心理治療的原因:
“他們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感覺自己不能夠‘對付’或者改變現狀,因此產生恐懼、無助感和自我懷疑?!贝蠖鄶挡∪肆Σ粡男牡母?,在于他們總想逃避自由,不能夠為他們的問題、他們的生活承擔責任。
他們感到乏力,在于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力量。
如果得到治療.他們就會知道,
作為成年人,整個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
他們接受這一事實,就會變成自由的人;無法接受這種事實,永遠都會感到自己是個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