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內容之:章衣萍談讀書
章衣萍(1902—1947),乳名灶輝,又名洪熙,現代作家和翻譯家。
章衣萍1902年生。1908年赴潛阜讀書后入安徽省立第二師范學校,1921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北大畢業后,在陶行知創辦的教育改進社主編教育雜志,上海大東書局任總編輯,與魯迅籌辦《語絲》月刊。1925年,章衣萍的成名作《桃色的衣裳》問世。1928年任暨南大學校長秘書兼文學系教授,抗戰后任成都大學教授,南社和左翼作家聯盟成員。著作甚豐,有短篇小說集、散文集、詩集、學術著作、少兒讀物、譯作和古籍整理等20多部,代表作品《古廟集》、《一束情書》、《櫻花集》等。
《怎樣讀書》收錄章衣萍先生談讀書的文章除《我的讀書經驗》之外,還有一篇《作文與讀書》,主要講述讀書對作文的幫助。
章衣萍文章:《作文與讀書》
摘抄:抄錄備忘積累語段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多讀書是不是對作文有幫助呢?要文章沒有用字的錯誤,應該研究文字學;要文章沒有造句的錯誤,應該研究文法學;要文章沒有思想的錯誤,應該研究倫理學;要文章做得美,應該研究修辭學。
其余如經濟學,……,皆和文學直接或間接有關系。
要文章做得好只有「勤做」。作文正同蜘蛛抽絲一樣,要抽才有,不抽永遠沒有。(提要:輸入與輸出的關系。)
讀書給作文有兩方面的用處:一方面是思想的;一方面是技巧方面。
讀書究竟從何讀起呢?培蘭德主張趣味讀書法。應該鼓勵愛好文學的學生多看他們所喜歡看的書。各種書都不可以不看,不然便不能知道文學與人生的全體,不能磨練出一種精純的趣味來。
周作人主張有系統的讀書。有系統的讀書,可分兩面說,一面是要懂得一些文學原理,叫做專門的讀書法(提要:主題閱讀);一面要有選擇的讀書,真正有價值的著作不多,應該選最好的書來讀。「咀嚼消化」的讀書,使自己受書的影響,使書的靈活,成為自己的骨肉,叫做精選的讀法(提要:精讀)。
要學生的思想不空虛,根本的辦法只有學一些根本的科學常識。
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是養成善于懷疑,獨立思想的精神。
寧失之過疑,不要失之過信。
一切書籍都是參考品,思想方面是如此,文章的詞句和風格方面也是如此。
一切物體都有個性,文章的詞句和風格方面也應該有個性。
不要迷信書本,模仿書本。
書本內容之:歐元懷談讀書
歐元懷(1893-1978),字愧安。現代教育家。
歐元懷,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生于福建莆田城內一書香之家,自小就目睹國家積貧積弱,從此萌發教育救國志向。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歐元懷考上一官辦小學堂,后在布道學校和哲理中學就讀。畢業后為尋求現代教育真諦,歐元懷在師友資助下,只身跨海越洋赴美留學。1915年赴美國先后在美國西南大學文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22年畢業回國,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長、上海大夏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和校長、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
歐元懷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曾因創辦大夏大學,成績顯著,貢獻杰出,美國西南大學特贈予榮譽博士學位。
《怎樣讀書》收錄歐元懷先生談讀書的文章《讀書生活的三多法》,是歐元懷先生對自身讀書經驗的總結。
歐元懷文章:《讀書生活的三多法》
摘抄和提要(主要是摘抄)
問題:如何讀法的問題。
除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和疑辯、筆記、思索之外,其最普通而基本的條件,還是要多閱讀、多比較、多應用。
所謂多閱讀,當然不是說有書必讀,而是需要讀有用的書。
多比較,應把愛讀的某一問題的書籍歸納起來,做一個比較有系統的研究。寓求學于考察中。見聞一廣,經驗豐富,兩相比較,真偽自明,不覺又左右逢源豁然貫通之概。
多應用,更是求學的有效方法。讀書不是專為書本做奴隸,乃要把書本上的道理拿到實際生活上去應用。生活與知識合一,為用而學,學以致用,自然不致成為書呆子。
書本內容之:傅東華談讀書
傅東華(1893-1971),本姓黃,過繼母舅,改姓傅,又名則黃,筆名伍實、郭定一、黃約齋、約齋。主要職業是教師,著作有《李白與杜甫》、《李清照》、《字源》、《漢學》、《現代漢語的演變》、散文集《山胡桃集》等。
《怎樣讀書》收錄傅東華談讀書的文章《我的讀書經驗》,通過講述求學經歷的兩件事情,得出的最為深刻的讀書經驗的總結。
傅東華文章:《我的讀書經驗》
摘抄和提要(主要是摘抄)
提要:第一件事是中學不能正常畢業而報考南洋公學。
提要:第二件事是在南洋公學學英文的經歷。
讀英文和讀中文并沒有兩樣。我們所認識和能運用的中文字至少總在數千以上,試問里面有幾個字是翻過字典才認識的?我們所解得的字大半是從上下文的意思猜度出來的。等到猜對的回數多了,那字的解說就會慢慢的正確起來。這比翻字典而得的解說反而活得多,有用得多。
提要:提倡略讀法的博讀。至少目錄看過,有趣的部分也都翻過一下,一疊書的輪廓就印在腦海里了。
輪廓漸積漸多,就會從里面去尋出合書的關聯,造出自己的一個體系,哪一本書該讀,哪一本書不該讀,哪一本書該先讀,哪一本該后讀,都用不著等指導專家的指導。
書本內容之:曹聚仁談讀書
曹聚仁(1900—1972), 民國著名記者、作家。
曹聚仁1900年6月26日 (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五月三十日酉時)出生于浙江省浦江縣蔣畈村 (現為蘭溪市梅江鎮)。畢業于浙江第一師范。1922年到上海,任教于愛國女中、暨南大學、復旦大學等校。曾主編《濤聲》、《芒種》等雜志。抗日戰爭爆發后,任戰地記者,曾報道淞滬戰役、臺兒莊之捷。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報》駐港特派記者。50年代后期,主辦《循環日報》、《正午報》等報紙。后多次回內地,促進祖國統一事業。著有《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萬里行記》、《現代中國通鑒》等。
《怎樣讀書》收錄曹聚仁先生談讀書的文章《我的讀書經驗》,講述作者成長及求學過程讀書,尤其是讀古書的經歷經驗。
曹聚仁文章:《我的讀書經驗》
摘抄和提要
提要:從小在父親的要求下讀中國古書,《大學》、《中庸》、《近思錄》等,自己卻愛圈教科書看圖識字書。
提要:讀經典注釋,各家不同,翻看的書愈多,疑問之處愈多。
提要:中國古書缺少系統,絕大部分人讀的書很多,從來理不成一個系統,也不能尋出一個創見,多是照本宣科,成為書的奴隸。
讀書三十年,實在沒有什么經驗可說。若非說不可,那只能這樣:
第一,時時懷疑古人和古書;
第二,有膽量背叛自己的文師;
第三,組織自我的思想系統。
《怎樣讀書》一書更多的內容摘要請閱讀文章:
對「閱讀」感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閱讀文章:
@阿佑
一個閱讀與知識體系構建的踐行者!
一個奉「塵世浮沉許吾愿,一生平安少波折」為格言的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