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這本書還沒有譯成中文的時候,我就已經記下了它的名字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前兩天看到 Kindle Unlimited 里出現了它的身影,便下載下來,一口氣讀完??吹倪^程,有時沉重,有時感慨,有時驚嘆,有時還想把書放下了,讓自己靜一靜,想一想。為他們這被愛所牽絆的一家子,為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當然也會從書本投射到自己身上??倸w是本不錯的小說,我想推薦給你們。
一?
小說本身就很美,它有著漂亮的開頭和結尾,有著精妙的結構,有著靈氣逼人的文字,哪怕,它被翻譯了。
開頭一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簡直就是朝著經典小說的道路發展,想一下加繆的《局外人》:“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一樣的簡潔有力。一下子便奠定了小說的基調,一下子便抓住并引導了讀者的思緒,太適合于莉迪亞形象的被揣測,太有利于以后故事抽絲剝繭的展開了。作者是這樣說的:
在最后一稿,我才決定開頭的第一句話是:“莉迪亞死了。”前面的幾版草稿都是這樣開頭的:“他們一開始不知道莉迪亞去了哪里”——調子完全不同,一個是揭示真相,另一個隱瞞真相。但我覺得,讀者一上來就需要真相。否則,重點會變成莉迪亞是死是活,而,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什么發生——是小說的重點。我喜歡直率的開頭,有種一下子攤牌的感覺。
開篇開的漂亮,結尾也結的溫婉迷人,帶些惆悵,帶著諒解,對于那些逝去的人,我們都能在這些不經意的細節片段里找到他們存在的痕跡。我想大段摘錄下來,這里也可見作者的行文風格,而且,放心,算不得過分劇透。
從現在往后的許多年,他們仍然會梳理各種細節,回憶她的面容,在心中描摹她的輪廓。當然,現在,他們已經完全理解了她,明白她是什么樣的人。他們會常常想起她。比如,在瑪麗琳拉開莉迪亞房間的窗簾、敞開櫥柜、拿下架子上的衣服時,會想起她;某一天,他們的父親來到一個派對上,他頭一次沒有先迅速掃一眼房間里的那些金發腦袋,這時,他想起了她。當漢娜站得更直、口齒變得更清晰時,會想起莉迪亞;某一天,當她用一個自己熟悉的動作把頭發拂到耳朵后面時,會突然意識到,這個動作是從莉迪亞那里學來的。還有內斯,當學校里的人問他有沒有兄弟姐妹,他說“有兩個妹妹,其中一個不在了”的時候,他會想到她;某一天,當他看到那個永遠留在杰克鼻梁上的小凸起,想要輕輕地用手指撫摸它的時候,他會想到莉迪亞。很久很久以后,在寂靜的太空中俯瞰藍色的地球時,他會再次想起他的妹妹,在人生中的重要時刻,他總是想起她。盡管他還沒有意識到,但這個習慣一直在內心深處召喚著他。將來發生的每一件事,他想,我都愿意告訴你。
在開頭與結尾之間,就是過去與現實的交叉推進,父母的過去與有了孩子之后的現實,孩子的過去與此時此刻他們所經歷的與所成長的,難得在兩個層面并不是毫無關聯,而是都有交相呼應的點,還互為因果。作者說她四易其稿,但故事本身并無改變,改變的只是敘述的方式。閱讀的體驗如同行走在小徑交叉的迷宮,在各種暗示與線索里,找到作者編織的出口。
而在這一過程中,還會讀到許多精妙的字句與比喻,是的,大量比喻,如同你也體驗過一樣。感受一下:
她吻他的時候,被自己嚇了一跳 。那種沖動竟是如此強烈——她曾經憑著這股傻勁,追逐過風中的落葉,跳過雨天的水坑 ——不假思索 、不加抗拒、意義不明、單純無害。她以前沒做過這種事,以后也不會。
她母親夢想著過上金光閃閃 、縈繞著香草味道的生活,最后卻孤獨終老,像一只困在這座空蕩蕩的小房子里的可憐蒼蠅。
這件事太嚴重,不能說出來,好比某處他們無法一眼看清的風景,好比夜晚的天空,漫無邊際 ,總是讓人覺得太大 。他把她推下去,然后又把她拉上來 。在莉迪亞的一生中,她將會記住一件事 。在內斯的一生中 ,他也會記住另一件事 。
他慢慢地從盒子里拿出一個叉燒包,它的重量比他記憶中的輕,捏起來十分柔軟,像一朵白云。他已經不記得還有什么更軟的東西了。他撕開外皮,露出里面油光閃亮的豬肉,宛如一顆神秘的紅心。他把它放進嘴里,覺得它的味道就像一個吻,充斥著甜咸交織的溫暖。
二
小說中時不時就揭露的人生真相,會刺痛你,也會提醒你。
故事的緣起,以及之后發生的所有愛與悲傷,大概只在于這樣一件事,誤會,從一開始便背道而馳并越奔越遠的誤會。恰如小說的推薦語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他人的期待與真正的自己間那巨大的差距,便構成了這部小說。
從男女主角說起,他們的相愛是如此的荒謬。她一生都想與眾不同,她認為人群中的這個唯一的黑發黑眼睛黃皮膚的男人便是與眾不同;而他卻一生都想融入人群,他遇見的這個白人女孩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恰是他所理解的人群。可是,她比他還要驕傲,還要孤僻;他比她還要平凡,還要泯然眾人。
他們一直不敢直視這份期許與真實,他們又把這樣的期許雙雙疊加在了他們最愛的女兒莉迪亞身上,她的母親想讓她走向杰出,幫自己實現自己因為結婚因為生育而無法實現的夢想;她的父親則想讓她有更多的朋友,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從此彌補自己兒時包括現在的遺憾。在那個種族問題很難被無視的時代,背負這樣彼此撕裂的期待,小小的姑娘要無力承受了。
人生的無奈與那種祖祖輩輩間周而往復的循環感格外讓人無力,有怎樣的父母,就會有怎樣的孩子,那些潛移默化的影響,那些自己未竟的期許與耿耿于懷,不管好的壞的,對自己,對孩子,終其一生,都是無法擺脫的。只有直面真正的自己,才可獲得片刻的解脫。是的,只是片刻,因為轉而你會懷疑那個是不是真實的自己,轉而又想尋找新的期許以作為自己人生的支持。人就是這樣又渺小又可笑。但這正是這部小說的意義之所在。
想起小說里非常喜歡的一句話:如果你聽到蹄子響,要想到馬,而不是斑馬?!上?,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想到的都是斑馬,而看不到眼前的那匹馬。
三
小說想涉及的內容非常龐大,各種文化背景都有所提及。種族問題,性別問題,同性戀的問題,個人身份認同的問題,中產階級的困境難題......難得她能將所有問題糅合到一起,化成一個整體而無力抗拒的背景,塑造并凸顯出主人公們的形象。
看完這篇小說,我都想去探尋一下上個世紀70年代的美國究竟是怎樣一種情況,種族問題真的還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么?黃皮膚黑頭發的亞洲人形象真的會讓人覺得稀奇總是被指指點點么?同性戀會被視為異端被各種明令禁止么?還有女人的地位,她們想成為醫生科學家就那么難嗎?我還想知道,上個世紀,華人在美國的發展中究竟經歷了什么,那種弱勢與卑微,就一直貫穿了那么多年嗎?
如果,一部小說,能夠帶來更多超出小說之外的思考,那也是很棒的。如果故事放到現在的背景下,會怎樣?身為華裔美籍的作者伍綺詩在回答南方都市報關于如果把這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的故事放到當下展開會不會更好的問題時,這樣說:
我想,他們的處境會稍微輕松一些。我們已經見到很多亞裔(出現在流行文化中)……我們知道,亞洲人不止一種。而且,我覺得跨種族婚姻現在更具有普遍性,但這些因素并不一定會完全改變小說的基調。而且,為這本書做研究的時候,人們對這些問題的接受度也讓我驚訝。
比如,自1958年起,蓋洛普每年都會進行對跨種族婚姻態度的民意調查,1997年,調查結果首次顯示大部分美國人贊同跨種族婚姻。這個事實對我來說非常驚人,因為1997年之前大多數人不贊成跨種族婚姻。2001年也進行過美國人對亞裔人口的態度的研究,結果發現68%的人對亞裔美國人有比較消極或非常消極的看法,2001年大多數美國人還有這樣的態度,再次令我震驚。
所以,我想,假如李家生活在今天,在很多方面生活會更輕松。但與此同時,我認為要在美國實現真正的文化理解,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
其實,從主題與寫作手法上,它都不算特別新穎,但難得作者用一支筆把一切都勾勒的那么真實細膩,直逼人心。最后,推薦幾部與這本小說有些相似的小說和電影,對此類主題感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從主角去世,親人尋因,當下與回憶雙線交織最終呈現真相的故事結構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卡洛琳?帕克絲特的《巴別塔之犬》,電影《天佑鮑比》、《兒子的房間》、《輕輕搖晃》,其中《輕輕搖晃》也是涉及到華裔背景父母子女題材;而華裔背景,文化沖突,兩代隔閡,可以看李安的《推手》、《喜宴》;還有美籍華裔女作家作品,有譚恩美的《喜福會》、《接骨師之女》,作者伍綺詩也被稱之為“譚恩美第二”呢;至于中產階級困境,那就是《美國麗人》與《革命之路》了。
《革命之路》的作者理查德?耶茨說了:“我筆下的人物都在自己已知與未知的局限內,風風火火地想要做到最好,做那些忍不住要做的事,可最終都無可避免地失敗,因為他們忍不住要做回自己原本的樣子。”所有的此類主題,大概都逃不過這句關鍵的話語:做回自己原本的樣子!如果她不是總想著與眾不同,如果他不是總惦記著融入人群,大概,故事也就不會發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