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 ? 前段時間,一直陷入自我否定的狀態。一個哥哥說我太矯情,而旁人對我又太過于寬容。他說,寬容的背后其實是同情,是強者對于弱者的憐憫,只是你自己的好壞與旁人無關。近一年,一直處于比較游離的狀態,不敢太過于反思自己的生活,怕跟想象中差距太大。總活在自己營造的現世安好的烏托邦中,空有一顆圣母心作祟!
? ? 年輕時我們很容易經歷這樣的階段:對世界主要的感情是“瞧不起”。挑剔、批評,不止對別人,也針對自己。結果活成了一個批評家,因為對事情太過苛求而喪失了真的行動力。自命不凡,總認為自己是帶著天使光環的,其實很平凡。
? ? 姐姐說我的執行力還是蠻強的,想到什么事情就可以去做。我想,面對任何事情,新手的狀態是最自由的,沒有包袱,只有希望。站在起點,面前有無數條路可走。不妨先放掉人設,真誠面對自己,不要被所謂的個性與風格綁架。? ? 反思的結果是,不急著尋找存在感,先試試把自己當成個“小透明”,它能讓我們看見真的、更全面的世界。不會對自己太過苛責,接受自己也沒那么完美。
? ? ? 大概,成為更好的自己不是一個宣言,而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真實過程累積。它不僅指你有足夠勇氣接納現在的自己,還得了解內心需要以及不需要什么。
? ? 未來怎樣,并不由自己完全掌握。但認清生活的吝嗇后,依然想努力。與其思考存在感,不如更傾向于直接行動。比起時刻樹立自己的“人設”,坦承的人才更接近率性而活。
? ? 宇宙那么大,去做最浪的那粒塵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