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朋友來跟我聊天,說到了她班里的兩個三年級的孩子。
一男一女,成績水平相當,但在平時表現上卻有很大差異。
女孩給人的感覺很積極樂觀,上課老師提問如果她回答不出,也不會見到她垂頭喪氣。倒是有幾個男孩子當堂就嘲笑她:傻逼,這么簡單都不會。盡管受到這樣的嘲笑,她下課了也還是嘻嘻哈哈的。
她媽媽來接她的時候,她會跟她媽媽說:“媽媽,剛才我不會讀課文,同學就笑我,說一些臟話。”她媽媽就會告訴她:“沒事的,你是后起之秀,不要去理他們。”
有天下課的時候,女孩的媽媽問我朋友她的表現怎么樣,朋友告訴她說稍微有點跟不上。她媽媽聽了以后也沒有很焦急,只是說那我把音頻拷貝回去讓她多聽聽。
另一個男孩子上課被叫起來回答問題,如果不會,再遇上同學也嘲笑他的話,他就會急得眼淚都快要流出來的樣子。
小男孩整節課的表現就會一直很緊張。后面朋友特意挑了個簡單的問題讓他回答,想著給他一些自信心。結果他想說,又不敢說,一直看著周圍同學的反應,看上去有些怯懦。
朋友并未接觸過孩子的父母,但孩子帶給她的感覺,讓她覺得平時孩子得到的負面評價可能會多于正向鼓勵。
看完上述兩個例子,你希望你的孩子面對嘲笑是什么態度呢?
每個人的身體里都有兩股力量,生命外力和生命內力。前者是我們表面上能看到的肢體力量,后者則是我們表面上看不到的心理力量。
我們的一生強大與否、成功與否、幸福與否、快樂與否,不取決于我們的肢體力量,也不主要取決于我們的知識力量,而主要取決于我們的心理內力。
心理力量是最巨大無比的力量。
小女孩的內在力量得到了滋養,面對同學的嘲笑,她知道他們傷害不了她。而小男孩怕出錯、怕被嘲笑,內心滋長出了自卑與膽怯,便說明了他內在力量的薄弱。
把內在力量看作是我們身體內部能量源泉的發電機。
發電機如果運作正常,我們就能源源不斷獲得能量。這個時候,我們的孩子以及我們自己會感覺良好,用一種充滿自信、活力和愛心的姿態應對生活。
但如果發電機運作不正常,則很有可能會不斷貶低、限制、憎惡自己,用各種消極的態度應對生活,自身變得懦弱,不喜歡自己,以受害者自居,或屈從或暴虐,認為自己一文不值。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每個人都擁有獨一無二的指紋,因此,我們和我們的孩子都有足夠的理由表現得與眾不同。這也意味著,我們作為父母,不應該讓孩子以我們期望的方式來生存。
孩子就好比是一顆種子,一旦出生,他們的內在力量獲得就來源于與看護者的關系及看護者的所有行為反應。
我們撫摸孩子的方式、看孩子的眼神、對孩子說話的語調、口氣以及在他們哭的時候給出的反應,都在幫助孩子形成自我認識。
孩子會從這些反饋中得出“我是重要的”,”我是招人喜歡的”,“我不被重視,我很孤獨”,“我毫無價值”等自我價值觀。
因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愛和理解引導孩子尊重和接受屬于自己的一切,認識自己的價值。試著去做發現者、探索者和偵查者,而不是評判家或塑造家。
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無條件地愛他,不妄加批判,善于發現生活中值得慶祝的小事。
和孩子建立聯結。前一陣子因為事情有些多,疏忽了小朋友,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對我有些排斥。于是我在平時的陪伴中給了他更多的關注,陪玩過程中努力和他建立聯結。也將自己的一些感受分享給他,他也會告訴我一些感受。這樣,親子關系又得到來修復。
我們不是孩子的掌控者,我們只是孩子的引路人。我們只需輔助他構建強大的內在驅動力,他終有自己的路要走。
給孩子足夠多的愛與理解,尊重孩子作為獨特個體的存在,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天賦特質,滋養孩子強大的生命內力,是我們作為父母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