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離城市繁雜與喧囂,回歸一陣簡單的鄉村寧靜。躁動不安的奔忙中,我又錯失了多少自己向往的生活?
║幾段文字剌激下自己曾壯志滿懷的過往,期望重拾舊夢并踏征途。
從外出求學起,回鄉村的次數日漸減少,近年來更是屈指可數,一是父母也隨我在外生活,二來家里田地業已交由他人打理,也沒有什么值錢的家當,除了看看空房子也沒有什么可忙活的事。可老家的那塊厚重的份量就一直那樣沉在心底,在外諸多不順利不順心時,想著大不了回家種地嘛,一句調侃業能分解煩憂幾分。
我又來講講我那個小村。
村里東山腳的泉水、家井壓出的水都是可開口即飲的。家里以前很少燒開水,只是偶爾有客人到才燒個茶,即便是在冬天也是一缸冷水喝得透心涼,卻不用擔心會鬧肚子。上學那會聽說某*哈品牌礦泉水在桂林設廠賣瓶裝水,老人們都笑掉大牙說水還要花錢誰要呀,如今村里小賣部依舊沒有瓶裝水賣(放過期都沒人要吶),多少是些許安慰:至少咱村這水呀還沒變多少。那清咧的水呀,如今仍然能有限度的自由取用不花錢,山泉水那口甘甜依舊是向往。
小河溝的水細細潺潺,河里的魚蝦不大卻也隨處成行,河面閑鴨三兩群,河邊草地懶牛一堆;農田間水溝是喧鬧的,一走動就亂蹦四散逃竄的小雜魚,傍晚起吵人的蛙叫。
吃的是簡單的。牛棚外那片塘邊的芋頭地,已不記是是奶奶什么年頭種的了。春夏季想吃點芋萌,拿刀去割便是,燒個肉、腌個酸都很下飯,不多幾日又復萌得青綠一片;秋冬季芋頭粉糯,挖大個的留下分生的小個兒再埋把土,第二年又可取挖不盡。
中寨坪(小地名)我家分有一塊三角形的2分地,不適合種稻子,種瓜種菜卻是甚好。生產隊時代修筑的灌渠高高位于地頭上方,渠里往外漏著水,三角地也就不需要專門去澆灌,撒開些菜種、點種幾棵辣椒,離水渠遠的那頭種上幾壟紅薯,再弄個竹架爬幾藤瓜,一家人一季的蔬菜便有了著落。
家里灶頭那口圓鐵鍋里總是蒸煮著芋頭紅薯,從早晨到傍晚都是溫熱的,餓點就取幾個來啃幾口。爺爺那輩喜歡灶頭上燒著柴火架起鐵鍋,鍋里肉和著豆腐、青菜、瓜豆一鍋熟,暖飽而豪氣。至今每每回鄉我都還學著煮上一鍋老味道,孩子們是不太習慣,可我還是忍不住食量陡增3倍。
游玩的時光也簡單。田地里的農活季節性的,除了播種耕作的時段繁忙,多半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可以騎個車往小河源頭悠哉而入,盡享兩邊青山秀色;可田頭信步觀望豐收;也可下河灘打幾個水上漂,河塘里摸些魚蝦。夜里沒有了手機刷屏,可仰望星空 品讀寂靜,盡享慢下來的節奏。
人際是簡單的。村里都是同姓同族,論輩分排行我得叫滿地打滾的孩童叫叔公,也管牙都掉得差不多的老者叫侄兒,這也多了幾分趣意。“你爸的爸的兄弟打了魚叫你去他那里吃夜飯....”你可以端著碗一路吃過去,鄰家的飯菜總是比較香點吧。“你上街順便幫你的小叔公買點奶粉尿片哦,他下頓沒得吃了.....” 這樣的經歷也算是特別。
平日里幫點農活干點什么雜事,一聲支應也是隨叫隨到。哪家辦個喜事是要吃3天的:頭一天幫殺豬宰雞鴨采購各種忙活,吃大鍋菜;第二天酒席正餐,村廚大勺下12大碗都不重樣,晚餐村里老者及每家一位代表到賀,吃不下的菜都是每家一份打包回去家人共享,決不浪費;第三天主人家親自操辦飯席答謝幫忙鄰里,沒有紅包卻每人派一小袋米,意指什么我至今還沒想明白,反正就是傳統。粗劣的玩笑、大口的喝酒、憨傻的笑,簡單的人際卻是濃濃的人情味。
在外的人,談了又談的鄉里鄉情總會有幾段讓你會心的暖笑。而那生養自己的土地和老房,說是根,其實就是你給打拼闖蕩中壯膽的底氣:再不濟老家還有地可種有房可住不至于沒吃沒地住。那簡單的鄉村生活,似與現世奮斗呀創業呀成功呀的高大尚生活理念完全格格不入,而那些邁開步子擠進城市生活的人,也再難放下一切回歸和適應鄉村那樣的持續簡單平靜。簡單鄉村,也只能是一種向往,在自己覺得需要靜下喘息的時候短暫回歸一下罷了。
一位舊友曾說她的經歷:自幼便隨父母工作在外遷徙了大半個中國、自己成年后也都是國內國外多個城市游學工作,半生都在飄著的全然沒有老家的概念,她覺得自己就是個沒有根的人。我想,若是少了田園生活的錘礪,也就缺失了一份鄉土的情感。由此,我挺慶幸自己是農家的孩子,曾經貧苦的日子礪就了憨實與堅韌,那寒冬過后又復春色的田地始終孕育著希望,給了我多少灰暗日子重振生活的底氣。
在老家離小河邊不遠的地方,我讓家人留著一畝2分地。憧憬里,我會在那里建棟小樓、院前開口魚塘、院后遍滿瓜香,我倚靠竹亭、一杯清茶、一籍古書話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