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善良的人總是被欺負?”
我很多次聽過或被問過,這個哀怨滿腹的問題。
后來,每次給不同的人解答這個問題時,我都會回想一個場景,來醞釀、組織一下思路。
1.
你也來構建一下這個簡單的場景:我60歲的母上,拎著鋤頭走上前,一桿子把地頭那個,對她罵罵咧咧的40來歲漢子掄翻在地。
一個可以商議的矛盾,當對面的漢子用惡毒謾罵的方式來回應的時候,我母上給了他上了最醒神的一課。
當母上輕描淡寫講出她的壯舉時,我們兄弟姐妹都替她擔心捏汗,母上卻說了一句:“擔心啥,誰還能比你老媽更有分寸?”
我母上是心地特別軟的人,看不得人受窮受苦。村上的窮苦人家,少有人理睬同情,她卻總是去周濟,雖然只是送幾棵菜,幫人家孩子縫制新衣這樣的小事。
我母上也是很有分寸的人:一句話噎住不可一世的村支書,一把手奪過集市上醉鬼的刀,一耳光扇癟了欺負我家老人的街頭惡婆子……
2.
我們再來構建另一個場景:捧著一束花的小姑娘,獻花給誰能被視為善良?
她可以把花獻給老師、朋友、生病的家人、烈士的陵墓,或是視察街道的官員,但這些都不會給她善良之名。
然而,當她把花獻給街頭拾荒乞討的窮漢呢?
同樣是小姑娘獻出了一束花,表達一種愛心,這兩種場景的差別是什么?
3.
帶著問題我們再看鮮花的小姑娘,如果把愛心當做是一種力場,在第一種場景下,這種愛心的力場或是弱勢地攀附、仰視,或是對等的表達。而只有在第二種場景下,這愛心的力場,才是一種優勢的施予,小姑娘也才能因此被稱為“善良”。
由此看來,雖然我們都是在模糊地運用“善良”這一詞匯,但是我們一直有著清晰的約定俗成的界定。現在,我們需要的是把這一界定給清晰地表征出來。
“善”是什么:“善”是有節制地運用優勢的力量。
4.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佛家勸誡很深刻地點明了善惡之間的轉化——惡魔收斂了暴力即刻便有了佛性。若是佛濫用了惡力呢?它也就成了惡魔。
我們通常會誤以為善惡是世界的二元,然而,當善惡轉化,即惡魔放下屠刀的那一剎,它的對立面又是什么呢?
是屠刀下等待被宰割或不被宰割的無力眾生。
所以,世界對立的二元不是善與惡,而是有力與無力。
有力而節制即是善。
有力而濫用即是惡。
無力者,枉論善惡。
無力也有若干分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叫軟弱,它和善良有著最相似的外表。當然,它們是可以區分的,那就是,善良是一種選擇。
所以,為什么善良的人總是被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