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心靈的自由讀寫
——讀楊聰《教育的樂趣來自孩子》有感
文\sdsonia
“對我來說,當老師同樣有著平常人的酸甜苦辣,然而,多數的樂趣正是來自孩子的舉手投足與童心童語,每每此刻就如同看見了小時候的那個自己?!?這是楊聰老師在《教育的樂趣來自學生》的扉頁上寫的短短的一句話,它道出了一個教師的幸福秘訣。
《教育的樂趣來自孩子》實際上是楊老師的教育隨筆。周末一直在考慮這篇讀后感的題目,后來在pplong先生的博文《教育的味道》讀到“教師失聰”這一說法時很是觸動。在教師集體“失聰”的今天,楊老師是個例外。他的對話教學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學生。
楊老師是小學語文教師。同其他老師不同,他將孩子從作業和試卷中解脫出來,鼓勵孩子們自由讀課外書,自由作文或者寫日記,沒有話題和字數限制。他則將學生的習作一字一字敲進電腦,然后在班里大聲朗讀讓全班同學一起分享。他沒有將自己埋在作業堆里,沒有對孩子們進行無休止的測試練習,而是海量閱讀和筆耕不綴。他的教育隨筆沒有高深的理論,沒有空洞的說教,有的是和孩子們之間課上課下的對話交流,孩子們的習作和自己的教育教學感言。課堂上,他將教育隨筆變成了教學內容的一部分。
在他的眼里,孩子是第一位的,成績是第二位的,因此,班里所有的孩子,無論是學優還是學困,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為什么他能夠這樣瀟灑自如,按照自己的意愿實施教學呢。
首先,他真心愛孩子。他心里裝著的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孩子的成長,因此有勇氣和底氣。是啊,孩子是人,不是應試的機器,教育者只有用一顆愛心對待孩子,才能獲得孩子的尊重。楊老師盡管不是班主任,但他卻不吝嗇自己的時間和愛心和耐心,與孩子們一起跳繩、跑步、玩雪,走進他們,傾聽他們,理解他們,積極與家長和其他教師溝通,做孩子的呵護人,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只有愛心是不夠的,只有讓孩子感知到你對他的愛和關注,才能培養出有愛心的孩子,未來有善心的公民,達到教育的終極目的。但,在急功近利的今天,家長和老師的愛心往往被應試所遮蔽,付出的是愛心,收獲的是冷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過度重視了孩子的文化知識的獲得,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做一個有愛心的家長老師固然重要,做一個會愛的家長和老師更重要,莫讓孩子因愛而傷。
楊老師最大秘秘訣就是通過自己的智慧激發和保持學生自由讀書和寫作的興趣。他自己首先做讀書寫作的模范,寫下水作文,將自己的讀后感分享給學生。鼓勵學生從簡單的句子開始,自由寫作,隨意抒發,然后當中閱讀分享,他還將孩子的習作推薦給刊物獲得發表,這大大激發了孩子們成就感和自信心。孩子們越讀興趣越高,作文也越寫越長,越寫越好。
其實,楊老師的教學方法其實并不是什么創新,難得的是他不隨波逐流的勇氣和一貫的堅持。
他采用的自由自主閱讀和寫作的方法在很多語言學家的著作中早有論述,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認為自主自由閱讀不僅是語文教育的基礎,而且也是讓外語能力登峰造極的好方法。研究和事實證明自由自主閱讀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讀寫水平,而且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多年來我自己也致力于英語自主閱讀的教學探索,教學經歷和實踐使我對閱讀的力量深信不疑,這在以前的博文中多次提到,在此不再贅述。
前段時間某語文社社長在多種場合下說中國的英語教學毀了漢語教學,他并沒有明白語文教學的詬病在本身而不在于其他。無論是母語教學還是外語教學,我們忽視了自由自主閱讀的力量,好在有很多家長和老師已經意識到這點,正在為推進閱讀做不懈的努力。
自由閱讀的過程也是一種溝通交流的過程,一種自我歷練和教育的過程。希望更多的老師和家長讓自己因樂趣而閱讀,也希望更多的孩子會因樂趣而閱讀。
讓大家共同營造一個自主自由的讀書社會吧,那樣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樂趣,而且還有個人的前程和國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