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不同目的,側重點不同。
可用的分析維度有:
1)行業分析:了解行業的整體情況,如產品市場占比、包含盈利模式及代表性產品、目標用戶區別等。
2)盈利模式:包括產品的盈利模式,盈利情況、運營的資金投入(可以與該公司其他產品線進行對比,有時可以確認該產品是否是公司的發展重心)。
3)產品技術:技術是否前沿、對于用戶迅速增加的壓力承受能力、穩定性、技術框架等(這點對于很多產品經理來說比較難)。
4)戰略層:產品定位,目標用戶是哪些(用戶特征:地域差異、年齡差異、學歷差異、收入差異等)?核心需求是什么?想讓用戶從產品中獲得什么?
5)范圍層:目標用戶的相關需求有哪些?應該有哪些功能?
6)結構層:流程結構,用戶如何達到某個頁面,并且在他們做完事情之后能去什么地方(可以給出產品的功能結構圖)?
7)框架層:頁面布局,按鈕、表格、照片和文本區域的位置,是否達到這些元素的最大效果。
8)表現層:產品UI和UE(產品在交互上、視覺上的體驗)。
9)數據分析:包含盈利情況、推廣情況、用戶群體覆蓋面、市場占有率,總注冊用戶量/裝機量/轉化率/用活/在線時長/等。
在實戰中,很多時候數據的意義非常大,又難以收集。除了上述的產品數據外,營銷數據(如促銷數據、渠道數據等)、經營數據(市場份額、財務狀況等)、媒體數據(新聞報道、分析報告等)、組織數據(產品線人員數、招聘數據等)也偶爾會用到。
總之,要根據不同的競品分析目的,給出對應的建議、結論等(求職時多為產品建議、優化建議等)。
本文摘自《產品經理面試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