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讀《最后一片藤葉》時,思維是錯亂的,模糊的,對文章的大概脈絡一點都不清楚。當時只是粗略的讀,只看出了個大概意思,對其中蘊含的溫暖與哲理全然不知
我是一個特別愛聽故事的人,也是一個特別愛寫故事的人,我自認為自己很奇怪,所以以前在給別人介紹自己時,我喜歡說自己是天才;現在,只能呵呵……喜歡說自己是個很奇葩的人。我喜歡那種真正的溫暖人心的故事,并不是雞湯類的東西。所以,這么溫暖的一個我,喜歡溫暖的故事就不足為奇了。
《最后一片藤葉》我讀了不下十遍了,從第一次讀,到最近的一次讀,每每讀來都會給我心靈震撼與溫暖,我依然對它充滿敬意并滿懷感激。
故事主要講的是在華盛頓西北角的一個街區里,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很多藝術家到這里租住。
其中的兩位女主角,初次相遇,因在藝術品味,飲食口味以及服飾打扮上非常一致,便共同租住了一間畫室。然而不幸的是,其中的一位女主角瓊西得了肺炎,瓊西無法忍受病痛的折磨,決定在窗外最后一片藤葉落下后便死去。
醫生對她的好朋友說蘇說:"如果想讓瓊西好轉,就要讓她保持對生命的希望"。蘇一直都在想辦法讓瓊西保持對生命的希望,但她還是無法說服瓊西,瓊西還是每天數著窗外的常青藤樹葉,"十"、"九",在接著是"八"、"七",眼看最后一片樹葉就要掉落了。
后來,蘇因為要為雜志社供雜志畫稿。就請在她們樓下租住的一位六十多歲畫家老貝爾曼給自己做模特,在談話中蘇無意告訴了她關于瓊西的事。
得知了瓊西的想法,老貝爾曼流淚了,他對瓊西的愚蠢想法十分不滿,大加指責。
就這樣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瓊西還在等那片藤葉掉落,接連幾天,瘦弱的瓊西發現,最后的一片常春藤葉一直不愿掉落,冥冥之中似乎是上帝的旨意,她承認了自己的愚蠢想法。想死是一種罪過。她重燃了對生命的尊重,也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她變得開朗了。不久后,在醫生和她的努力下,瓊西的病很快痊愈了。
蘇告訴了瓊西關于那片常青藤樹葉秘密。
在還剩最后一片樹葉的那個晚上,老貝爾曼冒著雨雪和寒冷的風,爬上了二十多英尺的樹干上,在那樹干上畫了一片惟妙惟肖的常青藤樹葉。
看到到這里,我的心里泛起了陣陣漣漪,久久不能平靜。這篇短篇小說是歐 亨利最知名的幾篇短篇小說之一,是我最喜歡的一篇小說。我對歐 亨利也是崇拜至極。
從描寫手法上來看,作者運用了漸進法,慢慢推進,前半部分比較平靜,情節沒有太大的起伏。正當我們以為要結束時,作者突然給出了來了個迂回,以出乎意料的劇情結尾。給讀者意外的驚喜,讓人拍手叫好。
我們可以通過短短的故事得知幾個人性的溫暖。
對于每一個對藝術追求的人來說,藝術既信仰,不管成功或失敗,每一個向往藝術的人都在努力堅持;他們都有一顆天真純潔的心靈,善良而樸素。
蘇和瓊西只是認識沒多久的朋友,在兩個人的世界里也只能算萍水相逢,彼此并不了解。然而,在瓊西生病時,蘇沒有選擇離去,而是選擇留下來,讓瓊西保留對疾病痊愈的希望,這也許就是知己。
一個普通的藝術家,生活困頓,一輩子沒有像樣的作品,更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也許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但對藝術的熱愛,還是堅持在藝術的道路上。
當他得知瓊西對生活失去信心時,他并不是漠然的表情以及與己無關的心情,他的心被觸動了,他流淚了。這會有一顆怎樣溫暖的心???
并在最后一片常青藤樹葉掉落前,冒著寒冷的風雪以及跌落的危險,爬到二十英尺高的地方畫了一片以假亂真藤葉,讓瓊西又恢復了對生命的希望并痊愈。而這片藤葉也是貝爾曼一生最得意的作品。
故事悲情的地方在于,老貝爾曼畫了那片藤葉后,患了肺炎。兩天后,醫治無效死亡。
這個世界上總有那么一群人,他們以一顆溫暖的心來對待周圍的一切,哪怕生活并不厚待他們。當聽到別人的疾苦時,他們的心都會有隱隱的痛處。就像老貝爾曼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