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就在語文老師的描繪中,對那段相遇于圖書館,同時抽開書架上的書,四目相對,天地都安靜,只有靈魂在悸動,這夢幻的愛情充滿憧憬。劉若英,黃磊主演的《似水年華》,看過兩遍,每每沉浸在夢一般的烏鎮中不可自拔。
烏鎮有種讓人心碎的美,人很容易迷失在這樣煙雨朦朧的古鎮,小橋流水人家,時間仿佛是凝固的。我真的相信人本來是完整的,上帝卻要把人分成兩半散在人世間,于是一半總在尋找另一半。文和英的相逢,就是靈魂在呼喊,它的這一半找到了另一半,不管他們的靈魂是什么做的,眼神相碰的那一刻,他們就知道,他們的靈魂是一樣的,“我們算不算幸運,在人生早已定局之后 發現另一個自己”。可是他們相遇的太晚,英有了自己的世界,于是第一次相遇后,她留下了《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和鋼琴師和他的愛情離開了。
靈魂卻無時無刻不折磨著她,呼喚著她一次次回到烏鎮,她在那里“迷失了自己”。她回來又離去,又因為那種呼喚,再次回來,尋找她北方的愛人。看著他望著她的眼神,背對著她給她寫信孩子般的單純,她終于決定勇敢面對,她說,她還會回來,再不離開。
真希望故事在這里就停留,她帶著決心回去,他帶著期望等待,“等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們就會相逢”。那我多開心,真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可是這只是和烏鎮一般的夢境。真實的生活,是她回去,正好父親離去,她過度悲痛,昏迷了一個多月,她說“他們的約定,是誰都不能更改的約定,只要有一方爽約了,約定就不存在了”。可是她卻爽約了,爸爸的死像是暗示,要她停留在原處,面對生活。而未婚夫生意破產一無所有,她不能離開。可是他卻來找她了,那一天,風中的氣球沒有指引他們相逢,他看到她的背影卻還是迷失在人海中。后來他終于看見她,卻正是她與未婚夫試婚紗的那一刻,“女人最幸福的那一刻,是在穿上婚紗的那一刻,而自己心里最愛的那個人,就在近旁”。那一刻,她心里想的肯定是他,可是卻不知道他真的在近旁,以那樣心痛的方式,注視著她。
他為了看到她,一直在建塔,地球是圓的,他看不到她,可是他的塔已經高聳入云,而且一直沒有封頂,因為他要一直建,直到看見她。他也一直給她寫信,卻忘了她的地址,郵箱也沒有記憶。可是等待碎了,他摧毀了塔,收起了信,還有床頂畫有她的地圖。在烏鎮暴雨的那個夜,他狂奔著想忘記,后來得了肺炎,大病了一個月之后,他似乎想通了。也接受了默默,他很開心,她也很開心。
可記憶卻總是在最不合時宜,最突然的時刻跳出,撕心裂肺,這種缺失呼喚著她又回來。她來尋找一個答案,為什么她在這里迷失了自己,為什么自己一直不快樂?可是看到的卻是他和默默。他們真的錯過了,這就是命運。他們的愛是不真實的,是如烏鎮般的夢境。真實是可以觸碰到的現在,是生活,比如他和默默,她和雄。真正的愛情是不是就是這樣,愛到刻苦銘心,不敢相信這世上真有這樣心心相印惺惺相惜合二為一的愛情,而覺得它是個夢,遙遠而無法觸碰的夢。他注定留下,而她注定離開。
最后一晚,他們開啟塵封已久的醉生夢死酒,放開自己,互剖心扉。最后,他說,那是我第一次送別人,第一次送的人,就是你,永遠不會再回來的你,永遠都見不到的你。人,是在愛上另一個人的時候長大的,可是這樣的兩個人,總是不能在一起,也許相遇的太早,花還沒有開,也許相遇的太遲,花注定要謝。那種相愛是一瞬間,如同曇花一現,流星劃過,那么絢爛,又那么快的消逝。卻烙在心底,成了滾滾發熱的朱砂痣,終身難忘。
是不是生活終究無法承擔這么承重的愛情,它太沖動太夢幻,生活要的是平淡是真實。所以陪自己度過一輩子的人,也許不是心底那個讓自己痛并愛著的那個人,不用言語就讀懂對方一切的那個人,而是能和自己過生活的人。就像《裸婚》里說的,兩個都相愛的人是無法在一起的,他們太在乎彼此時時想著對方,根本無法生活。所以,愛情的圓滿,總需要用生命的缺憾來成全。
也許這樣的結局是最好的,他們永遠停留在愛情的夢幻中,沒有把它放在瑣碎的生活中一點一點消磨成習慣,習慣就會忽略,那么所有的激情都化為平淡。如同平凡的世界里女主人公的死,用那種短暫,成全他們的愛情,也如同林黛玉的死。如同曇花一現,在最黑暗的夜里綻出最燦爛的潔白,然后迅速闔地。
也許我更喜歡的是齊叔叔,那個為了一個女孩永遠留在烏鎮,等了她一輩子的人。也許他一輩子都生活在夢里,這夢在他第一次看見她時就開始,她細長的手指,飄動的裙角。就是這樣的夢,讓他心甘情愿的守在烏鎮,等一輩子,但是終究沒等到她。不知道是這樣的堅守更好,還是如文和默默,英和雄,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此生不見,然后一生懷念,更好。也許只是我先入為主的覺得,他們在相遇那一瞬間,靈魂相互呼喊著回應才叫真愛,而不是在平凡的生活中點點累積起來習慣的愛。可是又也許,陪著自己在平淡的流年里白首偕老的那個人,總不是心底最相愛的那個人。愛情,是一生中最美的時刻,這樣的時刻,是用來懷戀的,用來讓余生,擁有過好平淡生活的勇氣,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自己,并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