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為所有人而又不為任何人的書”。這是尼采為自己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書設的副標題。我理解尼采的意思是,一方面,這部書是寫給全人類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將像《圣經》一樣被閱讀。”但另一方面,這部書卻又是“不是知音莫與彈”,正如周國平所說:“尼采是為精神上高貴的人寫作的,不是為社會小人物寫作的。”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晚期的代表作,在尼采的哲學研究和思想生活中,都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一直以來都是被翻譯、閱讀、研究、討論和爭議得最多的尼采著作。當年的王國維和魯迅,就非常推崇尼采的這部書,并深受其影響。不同的是,王國維側重于哲學和學術方面,而魯迅側重的是社會和文學方面。所以,我有理由相信,魯迅在小說《故鄉》中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名言,是引發自尼采書里第三部中的“因為這條道路——原是不存在的”這句話。
在閱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尼采當時的生活狀況。尼采離開巴塞爾大學后,過著沒有職業的漂泊生活。自己租了一間農舍,一人孤居,日常就用酒精爐煮一點簡單的食物,長年累月無人說話溝通。貧窮、孤獨、絕望,最終把他逼瘋了。正是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況下,尼采創作完成了這部作品。本書前三部出版后,只銷售了百余冊,最后第四部還是他自費印刷的,只印了四十冊,僅在少數朋友中流傳。就如尼采在書中第一部談到寫作時所說的一樣:“一切寫下來的東西當中,我只愛人們用自己的血寫成的東西。用血寫吧:而且你將體會到,血就是精神。”這部書是尼采用自己的心血寫成的生命力作,文如其人。與尼采相戀五個月后分手的俄國美麗姑娘莎樂美這樣說:“沒有人像尼采那樣,外在的精神作品與內在的生命圖像如此完整地融為一體。”所以,當你真正打開尼采這部書,慢慢地認真閱讀時,就會依稀聽到,一只受傷的獅子在森林中的哀嚎;一位孕婦在分娩前的呻吟;一個被遺棄嬰孩在深夜里的哭啼,斷斷續續,撕心裂肺,撼動天地。然而,卻有太多精神上的聾子、瞎子和啞巴,他們對尼采這種來自靈魂的吶喊充耳不聞,熟視無睹,默不作聲,越來越冷漠無情;越來越勢利庸俗;越來越麻木不仁。聽聽尼采在書中是怎樣說的:“從前精神就是上帝,然后精神變成了人,現在甚至變成群氓了。”這正是尼采“恨鐵不成鋼”的原因所在。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尼采這位“守夜者”就是要用自己的號角,喚醒久已沉睡的古老的東西。
我常常聽到一些人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很難讀懂。那當然,否則,尼采就不會把這部充滿了敘事、反諷、雙關、隱喻、暗示、象征、隱射、擬人、夸張等文藝手法,文風怪異野蠻,堪稱哲學名著和文學經典的書,自稱是“第五福音書”了(《圣經·新約》中有“四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這不是尼采的自大,我認為他這部書最起碼也夠得上是一部“準《圣經》。”周國平又說道:“要和尼采發生共鳴,需要有高貴的靈魂,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真正能夠成為他的知音的人是很少的。”如此說來,是否能讀懂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書,便可以成為檢測一個人靈魂高貴與否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