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熱點:
近期基金行業有幾個熱門事件被炒的沸沸揚揚,尤其是東方紅基金一天銷售100億,機構甚至做了20億限制,超出部分需要比例配售才能獲得份額。
好產品受追捧,自然無可厚非。但為什么近期基民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趕熱點呢?
基金在銷售宣傳的時候,自然可以拿出很多“證據”證明業績未來會多牛,這其中常見的條件是:
1、基金經理多NB。這個自然是看人的市場。NB的基金經理自然應該獲得投資人認可。
2、該基金旗下基金歷史業績。歷史業績說話,吸引很多人購買。
3、銷售渠道重點推薦。通過打造爆品,在銷售機構重點推薦。
4、控制銷量做爆品。限額20億,先到先得,后到無份。
在搶好產品的影響下,各種因素一起發力,一天賣了100億,真是厲害。
但這些常見的推銷策略,對于投資人往往并不見效,甚至并不能成為預測未來的法寶。
1、基金經理很厲害,但需要條件,趨勢,機會都滿足才能發揮價值。當年華夏大盤基金業績一飛沖天,帶動了當紅基金經理王亞偉,但隨后的業績表現,并不能一直證明NB的人一直可以NB下去。
2、基金歷史業績很厲害。基金公司一般都會拿歷史業績說話,因為這是一個可以講,允許講的數據。證監會允許講歷史業績,因為這是事實,但這個過去的事實并不能預測未來。所以在各種宣傳材料的最下方,往往有一句“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的話。這段話雖然小,但作用極大,忽視之后風險更大。
3、銷售渠道重點推薦。不論出于何種原因,重點推薦一款產品很定是風險較大的,因為理財行業的爆品往往預示著總體收益被分攤。通過重點推薦,往往不能從更公正的立場銷售產品,帶來的更多是銷量導向的后果。
4、銷量20億做限制。在2008年第一輪牛市,曾有一天銷售1000億的基金,也是做控制。做控制也意味著緊俏。同時本次東方紅的基金三年封閉期,在3年內不能賣出,也給投資機構預留了足夠長的時間。但賣多賣少多不會改變產品本身的屬性。因此爆品不能代表一定是佳品。
一些觀點:
近期一些基金的爆紅,也出現了一些觀點,是牛市到了,該離場了。因為基金銷售的火爆往往意味著牛市的到頂,可以離場了。這個邏輯也是奇葩。
基金銷售的整體火爆,往往代表很多之前未參與基金投資的用戶投入其中,導致新認購基金規模增長過快,出現整體銷量上升。而這大都是發生在牛市已經起來,并且有明顯的賺錢效應的時候才會出現。
而近期的一些個例基金顯然不是這樣的情況,而當前新發基金整體規模并沒有火爆。
基金歷史上的兩次火爆,也分別是2007年的牛市,和2015年的牛市,當時的新發基金份額也是沖擊歷史新高。所以基金銷售規模沖擊歷史新高,可以離場的機會。但個別基金的單點火爆,并不能代表牛市到頂。
我的觀點:
要說誰能預測未來,預測股市,那肯定是扯淡。正如最近網絡流傳的一個券商研究員的朋友圈,讓大家更能看清楚投資的本質:
如果我能準確預測股市,我早就財務自由了。那還用得著做研究。
在理財方面,如果我們指望預測未來獲得大額收益,不能說絕無可能,但至少與中彩票的概率不相上下。如果我們把投資當成買彩票,那交智商稅的日子還要持續很長時間了。
雖然根據歷史不能預測未來,但有2個關鍵事項,可以作為大趨勢判斷的條件,可以作為大家理財時間點判斷的參考。
一、新發基金低迷是入場好時機。
新發基金低迷,意味著基金市場缺少賺錢效應,主要是由于股市的低迷導致。
這個時候往往是建倉好時機,也是選擇基金的好時機。
從目前來看,近期新發基金已經持續回升,如果年初已經入手的基金投資者,近期的匯報應該已經很豐厚。
現在的新成立基金維持低位,喜歡基金的投資者可以考慮介入了。
二、股票新開戶數回升是入場好時機。
股票新開戶回升,預示著新的一波韭菜弟兄姐妹入場,也意味著新的一波牛市有了觸發的基礎條件。
雖然我們不愿意承認,我們都曾經是韭菜,但最后還是要通過韭菜階段的洗禮,才能獲得投資的真諦。
看目前的股票開戶數并沒有提升很多,所以還是清倉持有吧。
不得不說,投資領域技術分析也好,價值分析也好,最終還是要看市場供求,而市場供求更多收到“行為經濟學”中的“情緒”所影響與控制,而基金銷售規模,股票新開戶數都是情緒帶動的結果。
演習靠臉,投資還要靠情緒,抓住情緒,投資往往也成功了一半。
如果我們不喜歡股票的波動,也無法挑選各基,那怎么辦?
還是看看這兩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