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自網絡
文/來自林紫心理課程
薩提亞將個人內在冰山圖分為7個層次,從露出水面的部分往下數,依次是:
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認知,也就是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也就是本性。
懂得內在冰山圖之后,我們看待一個人的行為的時候,就不會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夠看到做出這些行為背后的心理需要。
我們先一層層來看這個個人內在的冰山圖:
第一層,水面之上的行為。
是我們自己外在表現出來的、別人看得到的動作和表現,或者是我們用五官直接接收到的來自他人和環境的狀態與表現。
第二層,應對方式,從第二層開始,全部都在水面之下。
指的是人們在壓力情境下,應對他人、應對環境與應對自己的一種行為模式。具體分為五種,分別是: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表里一致。這一部分在明天的課程中會詳細講解。
第三層,感受、以及對感受的感受:就是行為帶給我們的內心感受,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在我們心里真實的發生著。
感受常常依賴于過去的經驗基礎。即使我們此刻的感覺是由當前的事件激發出來的,我們也常常會使用自己長期積累的感受來進行反應。而對感受的感受,是最為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我們在后面的課程里會詳細展開。
第四層,認知,也是觀點,指的是制造感受背后的腳本,是我們的信念價值觀系統。
第五層,期待,就是一種具體的需求。
第六層,渴望,這是一種深層的共性需求和期待,比如,需要被愛、被接納、理解、安全、贊美、肯定、尊重、重視等等。
是人類成長過程中,所追求的共同的心理營養。這一部分,主要來自小時候父母的給予。
第七層,自我,也是本性,指的是一種生命的真實狀態。
我們在情感上完全活在當下,能夠完整地兼顧自己、他人和環境,能讓生命力根據自然狀態不斷成長、內心充滿了喜樂和意義感。同時,能夠很順暢地和任何人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