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淘寶出了一個新功能,取名叫“測測我的欲望值”,好奇點了一下,結果卻令人咂舌——買下我所有收藏的寶貝,居然要將近21萬。
我自詡并不十分追求物質,也不是非名牌不穿,非貴品不用,可就是平時這么點點滴滴的心動,積攢起來確是如此龐大的數字。是誰在告訴我們,這些東西好?這些東西需要買?值得買?應該買?
巧立名目的購物節,各大電商鋪天蓋地的廣告卻是從幾個禮拜前就開始了,優惠預熱、新品預覽、打折預告,走到哪里都是打折促銷的宣傳。電梯、公交、電視、廣播、報紙,生活的全部活動范圍似乎都無法避免地被攻陷,如果不是因為過年快遞放假,估計這樣的全民買買買是終年無休的。
我不禁回憶,在電商之前,我是怎么買東西的?是不是有需求了才會上街買?是不是逛街看到了才會心動嘗試?雖然不知道在別人身上是什么情況,但就我各人而言,逛街消費時似乎總是比網上下單更為謹慎,也更為理智。
為什么會這樣?
方便。電商給予了我們太多的便利,不需要出行的勞頓,不需要拎著大包小包走走停停腳都走斷,坐在家里,躺在沙發上,喝著飲料點點鼠標,東西就送到家里來了,甚至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姿態都改變了,金錢從原來的實物變成了手機短信里的一串數字,錢包里的錢還在,東西卻已經拿在手上了,如此便利,何樂而不為呢?
而另一方面,改變我們的還有商家大劑量的廣告猛料所灌輸的消費觀念,以及媒體同心協力宣揚的扭曲的女性價值觀。“好女不過百”、“家庭幸福才是女性最大的價值體現”、“沒有丑女人只有懶女人”,媒體商家用外在的、物化的、附屬性的標準對女性的價值進行定義,如果達不到這些標準怎么辦呢?沒關系,買了這個,你就可以擁有了,實現了,變成一個世人眼中的完美女人,賢惠太太,孝順女兒,人生贏家。
這是消費主義嗎?當年在傳播學的書上看到這個詞是,修飾的前綴還是上個世紀的美國,而現在,我卻無比真切地感受到,這個詞已經進入我們的社會,深入地占據了我們的生活。浮躁啊,欲望的泡沫之下,大家卻對生活對未來充滿了深深的焦慮和擔憂。購物并不能帶來持久的快樂,物質并不能帶來長久的溫暖,而買買買讓我們體會到的控制自己生活的快感也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
極簡主義(Minimalism)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從最初的藝術派系設計理念,到現在越來越多人將此作為生活理念并且堅持下去。當一種思想超過適度的范圍,呈現出由精雕細琢向奇技淫巧轉變的趨勢后,必然會有另一種反對的思潮興起、壯大、強盛。當然,消費促進經濟發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消費主義也好,極簡主義也罷,并沒有孰優孰劣,孰高孰低的階級之差。只要在適度的范圍內,一切生活理念都值得被尊重,這是自由的意志,自由是進步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