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閱讀了周嶺的《認知覺醒 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啟發較多,故做讀書筆記一則,留待學習。
全書共八章,講述了大腦、潛意識、元認知、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及成本最低的成長之道。
具體描述了大腦、焦慮、耐心、模糊、感性、元認知、自控力、專注力、情緒專注、學習專注、匹配、深度、關聯、體系、打卡、反饋、休息、清晰、傻瓜、行動、心智寬帶、單一視角、游戲心態、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等相關知識點。
大腦
人類獨有理智腦,主管認知;情緒腦,主管情緒;本能腦,主管本能。
本能腦、理智腦的天性是目光短淺、即時滿足。理智腦弱小,缺少鍛煉,而情緒腦、本能腦強大,這將導致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別想要,但就是得不到。
例如,明知工作重要,但又玩起了手機。
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
焦慮
焦慮的原因,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焦慮是人的天性。
不要和別人比,應該與過去的自己比。
可以反著來,不要同時做很多事,看清自己真實水平,只做最重要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
可以寫出心中的煩惱、擔憂、顧慮與欲望,大到人生愿景,小到10分鐘要做的事。
耐心
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要坦然接納。
不能希望只讀幾本書就能博學多識,堅持21天就養成一個習慣,少吃幾口就變瘦。
復利效應是價值積累的普遍規律,前期增長非常緩慢,但到達一個拐點后會飛速增長。
學習中有平臺期,且時間很長,屬正常,人生不可能一直是上升期。
無論個體還是群體,其能力都以舒適區—拉伸區—困難區的形式分布,要想讓自己高效成長,必須讓自己始終處于舒適區的邊緣。
對于學習而言,學習后的思考、思考后的行動、行動后的改變更重要。
讀書,不求快、不求多,只求其中一兩個觀點促使自己發生切實改變就足夠。
耐心不是毅力帶來的結果,而是具有長遠目光的結果。
面對誘惑,學會延遲滿足,變對抗為溝通。如把手機放遠,跟自己許諾晚點看,實在控制不了,就少看幾眼,看完就放下。
面對困難,主動改變視角,賦予行動意義。想辦法讓本能腦和情緒腦感覺現在做的事是舒服的,對其產生興趣并上癮。
潛意識
優秀的人更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
對痛苦的事,需要正視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給它進入潛意識的機會,不給它變模糊的機會;即使已經進入潛意識,也要挖出來。
問自己,什么讓自己煩躁;什么讓自己恐懼擔憂?面對困境,我能做什么,最壞結果是什么?
行動力不足的原因是選擇模糊,面對不確定性時會不自覺逃避。應該讓自己始終處于沒得選的狀態,即只有一個選擇。
感性
頂級的成長竟然是憑感覺。
先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
如閱讀某書幾天后,回頭想對哪點感觸最深。然后圍繞該點去實踐、改變。
元認知
元認知就是對自身的思考過程進行認知和理解。
元認知能力是自我審視、主動控制,防止被潛意識左右的能力。
提升元認知的工具:學習前人智慧和反思自身經歷。
提高元認知能力的方法是冥想,即監控自己的注意力,將其集中到自己需要關注的地方。
自控力
遇到需要選擇的情況,要停留幾秒思考,激活自己的理智腦,啟用元認知審視當前的思維。
對模糊零容忍。
專注力
做A想B不對,如運動時腦子中想工作,就會導致注意力分散。
我們需要讓感受回歸行動,身心合一的要領是享受當下。
學習專注,要刻意練習正確的方法,即有定義明確的目標,練習時極度專注,能獲得有效反饋,拉伸區練習。
真正的卓越=正確的方法+大量的練習。
學習力
刻意練習的核心與舒適區邊緣匹配,即去做那些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內容。
深度學習需要多一些主動學習,少一些被動學習,主動學習即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對學習內容掌握程度更高。
對閱讀來說:從聽書—自己讀書—自己讀書+摘抄金句—自己讀書+思維導圖或讀書筆記—自己讀書+踐行操練—自己讀書+踐行操練+輸出教授,掌握內容由淺到深。
改進深度學習方法:獲取并鉆研一手知識,如讀經典、原著、學術論文;用自己的話把所學知識寫出來;反思生活。
知識的獲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與自己有關聯。
體系
其本質是用獨特的視角將一些零散的、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整合為應對這個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搭建個人認知體系:需打碎各家的認知體系,只取其中最觸動自己的點或塊,然后將其拼接成自己的認知網絡。
打卡
打卡不如記錄。
設置任務,只設下限,不設上限。
反饋
是否有及時、持續的正向反饋,是產生學習效果差異的關鍵。
分享自己盡最大力氣打磨的作品,展示給他人,冷靜客觀地對待打擊。
休息
極度專注后,要主動休息,然后反復。
如番茄工作法:工作25分鐘(可根據個人調整),休息5分鐘。
清晰、傻瓜、行動
建立清晰力,就是將計劃完成的具體事項及時間寫下來,再每天回顧完成情況,寫下來才能心中有數。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貽害無窮。
一開始做不好很正常,懂得百點不如改變一點。
心智帶寬、單一視角、游戲心態
當一人同時面臨很多任務時,反而沒有了行動力和自控力。
少就是多,將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你的壞情緒,源于視角單一,要具備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擺脫單一視角限制,需遵守的原則:勤移動個人視角、善于向高人學習、保持客觀、主動尋求外部幫助、多運動、常反思。
遇到不想做但必須做的事情時,心中默念咒語:我并不是在做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如:我不是去見領導,我只是和一個普通人聊天。
寫作是為自己的成長而寫、為眾人需要而寫,為長遠價值而寫。
可以把閱讀想成和智者聊天
成本最低的成長之道
即早起、冥想、閱讀、寫作、反思。
早起
根據睡眠周期(一個周期1.5小時)安排自己休息時間。
早起后可安排全天規劃、跑步、反思、讀書寫作。
因每天精力峰段大概在早9時到13時,午休后的下午4時至6時,該兩個時段適合處理最重要的工作。
成功人士一旦發現別人的好習慣,就會立刻將這個習慣變成自己的。
冥想
每天十五分鐘以上,前面已陳述,可提高元認知能力。
閱讀
多數人感覺買書了,知識就是自己的,翻開書,就興趣全無。
讀書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獲取最高級的成長策略。
書籍是智者看待事務、做選擇、決策的過程。
讀書要學會選書,找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讀在舒適區邊緣的書。
閱讀是為了改變。
寫作
通過自己的語言,用最簡單的話把一件事情講清楚,最好讓外行人也能聽懂。
寫作像聊天,要講故事,別人愛看。
運動
運動能讓大腦長出更多新的神經元,物理上讓人更聰明。
運動后1-2小時安排高難度腦力活動,可刺激神經元。
運動量保持做有氧運動時有些氣喘的狀態。
最好是復雜運動,比如在有氧后,再選擇舞蹈、體操等。
反思
堅持每日反思,對當天最觸動自己的事情或感悟進行復盤,描述經過,分析原因,改進措施。
反思可以讓我們正視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