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懂得孩子的父母,或者說懂得孩子需要什么的父母,或者說懂得孩子成長規律的父母,是具有包容力的。
而這種相應的包容力有的時候被認為是一種忍耐的能力。其實不然,忍耐只是在于事情和你期望相反方向發展時或者受到傷害時才需要忍耐,而包容并不需要。
而這里要提到的是,父母的人格品質會毫無疑問的,不加刪減的傳承給孩子,當然,不是從基因角度,還是從孩子模仿和學習的角度。
孩子一般會以兩種方式呈現自己從父母那“繼承”的品質,一,高吻合度;二,高剝離度。
打一個比方,一個喜歡抱怨和控制的母親,加上一個善良老實,較能忍讓的父親。家庭的生活或者瑣碎的事情由女性主導。
也許你覺得這種組合很眼熟,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家庭模式是屢見不鮮。(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丈夫在家里不作為,或者有限的作為下導致的,今天也就不討論了)
那帶來的孩子會如何呢?
如果這對夫妻有幾個孩子的話,排除一些客觀因素,比如長子或排行地位,性別,年齡,是否存在家庭歧視等等。
其中,有的孩子會成長為母親這種類型,抱怨,控制,指責型的人。
其次,有的孩子會成長為父親這種類型,變成忍讓,或者逃避類型的人。
這上面兩種類型都屬于高吻合度,因為毫無意外的“繼承”了父母任意一方的特質。不管優點還是缺點。
那另一種就是高剝離度的,其實我把這種單獨分開討論是因為,有一種孩子會同時標榜了母親的指責和控制的能力,也受到父親慈愛和忍讓品質的熏陶。
這時,原來應該在內心中成為一種必然的認同被一分為二,產生了矛盾,而這種內心中的矛盾源于對母親和父親不同的認同,和深層意識中歸一的期望。
而這種矛盾無法得以從自己一方輕易的解決,而更是日益植根于深層次的潛意識,形成習慣本身,影響生活質量和社會化功能。
啊?怎么解決這種內心矛盾?
你的基因中一半來自你的父親,一半來自你的母親。
在你的深處,它不會期盼分開。
你如果在找一個對象,找一個愛人,找任何一個你可以愛的人或者你愛的人。
請先找到你心中的另一半,讓它們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