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嘰嘰喳喳……唧唧呀呀……呱呱呱呱……”這是什么聲音?令人如此心曠神怡。對了,這是鳥鳴蟲叫,還有蛙兒的歌唱。近來,你聽到過嗎?如果是的,你一定覺得幸福吧。如果沒有,那真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兒,不是嗎?
此時,清晨,屋外道路上車如流水馬如龍還未上演,鳥鳴蟲叫的聲音早已透過紗窗漫進屋來,站在陽臺上,雖不在鄉間田野,卻也能感受到自然的親近可愛,這便是我喜愛的畫卷。昨晚,我也聽到了蟲鳴,要是在春夏之季,更可聽那蛙聲一片,早秋是有的,中秋后便少了些。當然,夜晚要能聽到蛙叫蟲鳴,需要夜的靜,正如這清晨能聽到鳥鳴蟲叫一樣,需要環境的靜,需要自然的近,更需要心的靜。
也曾在大城市生活過幾年,鋼筋水泥的森林里,鳥鳴蛙叫不是能常聽得到的,好在當時是在有花園著稱的校園,故而勉強能偶得鳥鳴蟲叫、蛙聲一片。現在,工作生活在三線小城,于這一點,我還是比較滿意的。
鳥鳴蟲叫、蛙聲一片,這么美的意境,卻不是現代人想得就能得到的。一則是無論如何也得不到;二則是可得而不去得。
人是自然的,更是社會的,這是現代通行的說法。按說這是沒錯的,但從另一個層面上講,現代的很多人遠離了自然,已經不再是自然之子了,成了社會的奴隸。不是嗎?那么,問問自己,有多久沒有親近自然了?鄉間田野,質樸而清新,最近觸摸過嗎?崇山峻嶺,巍峨而曠達,最近置身其中過嗎?潺潺流水,幽靜而清冽,最近感受過嗎?這鳥鳴蟲叫、蛙聲一片呢?恐怕不易吧。
工作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雖美其名曰森林,實則猶如監牢。自然早已遠去了,因為時刻所見的,無非是社會之人、社會之物,即便有如自然之物,人工因素也不知加了多少。除了自我麻痹,或哀嘆一聲,又能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更有甚者,鳥鳴蟲叫、蛙聲一片明明是可得的,卻又不去得,這又怪得了誰呢?最糟糕者,自己還不知曉。當然,不知者不罪,或許人家也樂得其中,在“社會”中游刃有余,于是,我等也不必為其感到遺憾,但文章必須得寫,寫給明白人看看,也算給自己一個交代。
咋說這事呢?看吧,現代人,很少能完全脫離現代了,畢竟社會發展都城市化進程了。于是有些人啊,忙得很。忙其實是好事啊,但忙得聽不到鳥鳴蟲叫、蛙聲一片,忙得聽不見自己的心聲難道好嗎?
鳥鳴蟲叫、蛙聲一片何時有?答:隨時。但滾滾紅塵中,卻也并不能隨時聽得到。因為,它們的聲音早已淹沒在車輪滾動的噪響、機器運轉的轟鳴以及人聲的沸騰里。于是,我們便選擇在夜與清晨。夜總歸是更靜的,清晨到底也是更靜的。
然而,要能感受夜與清晨的靜,需要人心的醒、人心的靜,不是嗎?
夜啊,對于人而言,不該是晚歸時嗎?日落而息嘛。然而燈的作用,夜如白晝,人卻停不下來;摩登的刺激,人也不想停下來,于是心不靜,感受不到夜的靜,又怎能聽得鳥鳴蟲叫、蛙聲一片?清晨啊,萬物蘇醒,而人,不該是日出而作嗎?且不說作,起床了嗎?恐怕待到最終起床時,車已如流水馬已如龍,只能匆匆趕赴工作,忙碌著這新的一天,至深夜甚至通宵,并周而復始。心沒靜時,環境也沒靜處。
鳥鳴蟲叫,蛙聲一片,每個人都需要聽的,畢竟人是自然之子,怎能離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