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人,為了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免不了要和書交個朋友。而只要你讀書,那么身為中國人,一輩子免不了會有一陣癡迷于傳統文化。
但是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這三大古代百科全書任何一套拿出來,那真是砸暈你沒商量。但是了解傳統文化有一個無法繞過的話題,也可以說是一個捷徑。那便是先秦諸子。
但是就算是先秦諸子同樣是車載斗量,不可勝數。據《漢書 藝文志》記載,光有名有姓的就有189家。你問沒名的?那不好意思,沒法統計啊。好在我們的古人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刪選出了所謂九流十家。而其中最為我們眾人所熟知的便是儒道兩家。
雖然在先秦時期儒墨并稱兩大當世顯學,不過到隨著時光的推移,道家漸漸能與儒家所抗衡,成為了與儒、釋并稱的三教之一。今天就來聊聊道家這個對于我們現在人來說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首先澄清一個事實,道家可不是練氣入體、坐忘飛升的那個玩意,那個東西叫道教,是由東漢末年的張道陵張天師創立的天師道慢慢發展的。回到正題,為什么要說道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呢?
很簡單,現在我們大陸興起了一股所謂國學熱。孔子學院更是開遍世界各地。我們號稱要復興傳統文化,但是你仔細一看,發現不對啊,這個所謂的國學為什么全都是講禮義廉恥的四維和仁義禮智信的五常。。。。這種東西說到底,不全都是儒家那一套嗎?
難道我們的傳統文化只有儒家嗎?先不說中國自漢至清一以貫之的統治方法叫外儒內法。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實際上也依賴法家思想。退一步說,道家在歷史上可從來都沒有消失過啊。
自春秋戰國漸漸形成道家且不談。西漢初年,劉邦病逝,呂后輔政,采用的治國方略就是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黃老之學,而且效果并不錯,文景之治可謂歷史上少有的所謂盛世。
到達東漢末年,時光車輪飛速碾過,我們迎來了中華文明的第一個大分裂時期——魏晉南北朝時代。這個時候文人士大夫最崇尚的東西是什么?是以清談、嗑藥、名士風流為代表的魏晉玄學。而魏晉玄學的源頭又在哪里?自然還是本期主角道家了。
時光列車繼續緩緩向前行駛,碾過了唐,經過了宋,路過了元,這期間李白、蘇軾等等無數文人墨客在失意時都免不了要舀一碗道家的水痛飲。。。當我們來到明朝時,一代大賢王陽明更是集儒釋道三家為一體,創出了心學。連日俄之戰一戰成名的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都不得不低下那高傲的頭顱,心悅誠服的說一句“一生俯首拜陽明。”而王陽明受到的道家影響,光從他的名字便可見一斑。。。
可以說道家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從未遠去,你見或不見,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不離不棄。說到這里,你還會輕視道家嗎?還不趕緊拿出一本道家典籍長長見識,以后再說到傳統文化時,你也能巴拉巴拉一套,說出個一二三來。記得當你再聽到別人說傳統文化就是仁和禮時,你可以親切而和藹的告訴他:你說的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