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報的寒假班開課了,可是孩子并不愿意去。從早上起床就一直帶著情緒。哼哼唧唧的穿衣服,各種耍脾氣的手段都輪番上演。一開始我成功的轉移了她的注意力,讓孩子心情好起來并且最后主動背著書包出了門。我以為孩子接受了去寒假班的事實,然而并沒有看來是我想太多了。在去的路上孩子三次強調自己并不喜歡去寒假班,而且就算送過去了心里就會有氣,這個氣一定會跟著她一整天,這一整天都會不開心。其實我特別理解,就像我們成年人被強迫著去做某件事情時,在沒有真正接受這件事之前都會一直帶著不滿的情緒,這個情緒就是孩子所說的“氣”。我并不想讓孩子一整天帶著這種“氣”度過一整天,可是我又不得不送她去這個寒假班,一路上我都在想辦法說通她。當我們到達目的地,孩子拒絕下車哭著說:“媽媽,我可不可以不去?我真的不想去。”
我很簡單的回答“不可以”。孩子徹底失望了,哭的更厲害。我知道這時候說什么也沒有用了,也沒說話,只是轉頭看著她。十幾秒后孩子哭著說:“媽媽,我就今天不去好嗎?我保證我明天就去,我一定去。”“明天去就不會鬧脾氣了嗎?”“是的,媽媽,我保證明天我一定去。”“那明天去的話,后天,大后天,一直都會乖乖的去了嗎?”“是的,媽媽你相信我,我今天真的去不了。”跟孩子談的過程中她的情緒已經慢慢平靜了下來。我最后答應了,又把她送到了同事家里。到晚上回家后給孩子講完作業,我們又說起第二天得去寒假班的事
孩子已經開始接受,并自己把第二天要帶的學習用品放進書包。教育孩子的過程真的能改變人的性格,當我們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待孩子的情緒就會發現,其實她所有的哭鬧都是理所應當的,只是她們還小,并不像大人一樣可以管控好自己的情緒,也不會在大人面前掩飾自己的不滿。我們要做的只是多傾聽她們不滿的情緒的原因,了解孩子哭鬧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