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這部以跑步為基軸的“回憶錄”,書名的原型是作家雷蒙德·卡佛的短篇集的標題《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作者在書中誠實的書寫跑步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更鮮為人知的村上春樹,以及他作為小說家在寫作、人生、興趣等多方面的見解。
(一)作者的性情
1.喜歡獨處。
在作者大學畢業后經營一家飲食店之前,是那種不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罷,后來的寫作也罷,都不覺得煎熬。之后,雖然認識到了與人相處的重要性,但作為小說家職業需要,他仍習慣于獨處,并能享受孤獨。
2.適合耐力競技的人。
他不是一個適合團體競技的人,包括格斗技也非所長。因而馬拉松似乎就是最適合他性情的運動,并為此堅持了二十三年,且平均每年參加一次世界馬拉松。也正是這種耐力,讓他具備了優秀作家的素質。
3.看淡輸贏。
他不在乎勝負成敗,無論何事,贏了別人也罷輸給別人也罷,都不太計較,倒是更關心能否達到為自己設定的標準。處女座《且聽風吟》完全抱著能否寫完的態度寫作,能否見到天日卻在其次。因而等到編輯部打來電話,告訴作品入圍最后一輪評選時,作者早已把應征新人獎一事忘到了爪哇國。
4.好脾氣。
文中說到:發怒的話,就將那份怒氣沖著自己發好了。感到懊惱的話,就用那份懊惱來磨練自己好了。
5.喜歡搖滾和爵士。
熱衷于收集密紋唱片,從十五歲開始至今,擁有的唱片書數目多到自己也說不清的程度,還在繼續收集的路上。
1.終身學習。
對于村上春樹來說,對學習產生興趣,是在規定的教育體系大體修完,成了所謂的“社會人”后。比如說作者的翻譯技藝,無師自通,說來也就是自掏腰包,一點一滴地學了來。
2.正確取舍。
當制定了合理的人生規劃,就得依序安排時間和能量。當村上春樹確立了要創造出能集中精力執筆寫作的環境,催生出高品質的作品,所謂的夜生活幾乎不復存在,與別人交際往來,別人約去哪里玩,去做什么事情,這一類邀請均一一遭到作者拒絕。
3.不必十全十美。
“人不可能做到八面玲瓏,四方討巧。”
十個人中,若有九個人對你覺得不中意,然而得讓剩下那“一個人”確確實實地、百分之百地中意。必須擁有明確的姿態和哲學,作為自己的旗幟高高地舉起,堅忍不拔地頂住狂風暴雨堅持下去,讓被中意的那個“一”逐漸多起來。
4.如何處理非難、誤解、苦痛。不必曲意迎合。
因每個人有各自的價值觀和與之相匹配的活法,這種差異性產生了細微的分歧,數個分歧組合起來,就可能發展成大的誤會,讓人受到無緣無故的非難。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樣的苦痛和創傷在人生中其實很有必要。正是跟別人多少有所不同,人才得以確立自我,一直作為獨立的存在。
5.如何看待人生的不“公平”。
有人生而“天才”,就有人會是“普通人”,這種不公平是常態,但即便身處不公之地,還是可以追求某種“公正”。也許得耗時耗力,又或許費了時耗了力,卻仍是枉然。這樣的“公平”是否值得刻意追求,當然要靠個人自己裁量了。
(三)關于寫作:
1、如何才能持續不斷寫作。
在似乎可以寫下去的地方,果斷地停下筆來,這樣第二天重新著手時便易于進入狀態。一旦節奏得以設定,其余的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要讓慣性的輪子以一定的速度準確無誤地旋轉起來,對待持之以恒,何等小心翼翼也不為過。歐內斯特·海明威說過:持之以恒,不亂節奏。
2.目標如一,全力以赴。
否則,單純的訴求于感覺的文字,早晚有一天會山窮水盡、才思枯竭。因而,當村上春樹確定寫一本自己滿意的小說,決定將遠高于當小說家收入的店鋪,關門歇業。因而完成了篇幅長得多、架構宏大得多、故事性也強的多的《尋羊冒險記》,后來更為暢銷的小說也只不必說。
3.需要人生閱歷。
即便沒有,須得多讀書,從書中學得人情練達。作者在書中寫到:“二十歲到三十歲的十年當中,從四處碰壁之中學會了生存的訣竅。倘若沒有這算得上艱難的十年生活體驗,恐怕我就不會寫什么小說了,即使想寫也寫不出來。”
4.追求孤絕。
這是作為小說家無法回避的必經之路。這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保護人的心靈,也細微卻不間歇地損傷心靈的內壁。因而,作家才能更好的通過寫作排除內部負荷的孤絕感。
5、如何看待作品的成敗。
寫出來的文章是否達到了自己設定的標準,這才至關重要。對于創作者而言,其動機安安靜靜、確確實實地存在于自身內部,不應向外部去尋求形式與標準。
6.做好不被喜愛的打算。
一個職業小說家討人喜愛這種事,可能性不大。整天追求孤絕,閉門寫作,除非不得已的會面,絕少與人練習。結果,不言自明!
7.如何看待寫作倦怠期。
再喜愛的事情,也有厭倦期,正確看待寫作倦怠期,寫不下去,也要坐下來。
在奧運會長跑選手瀨古利彥退役就任S&B隊教練后,村上春樹在采訪他時問道:“瀨古君這樣高水平的長跑選手,會不會也有今天不想跑了、覺得煩了、想待在家里睡覺這類情形呢?”瀨古君怒目圓睜、不可思議地答道:“那還用問,這種事情經常發生。”
(四)作家必備素養
1.才華。
倘若毫無才華,無論何等熱心與努力,恐怕也撐不了小說家。這是前提條件。2.集中力。沒有它便不足以做成任何大事。好好使用這種力量,就能彌補才華的不足和偏頗。我每天在早晨集中工作三四個小時,坐在書案前,將意識僅僅傾瀉于正在寫的東西上,其他什么都不考慮。
2.集中力。
沒有它便不足以做成任何大事。好好使用這種力量,就能彌補才華的不足和偏頗。我每天在早晨集中工作三四個小時,坐在書案前,將意識僅僅傾瀉于正在寫的東西上,其他什么都不考慮。
3.耐力。
每天集中精力寫作,堅持半載、一載乃至兩載,小說家(至少是有志于寫長篇小說的作家)必須具有這種耐力。每天集中精力,即便能一天三四小時集中意識執筆寫作,堅持了一個星期,卻說“我累懷啦”,這樣依然寫不出長篇作品來。
優秀的偵探小說家雷蒙德·錢德勒曾在私信中說過:“哪怕沒有東西可寫,我每天也肯定在書桌前坐上好幾個小時,獨自一人集中精力。”
不是那般富于才華、徘徊在一般水平上下的作家,只能從年輕時起努力培養膂力,通過訓練培養集中力,增進耐力,無奈地拿這些資質做才華的“代用品”。如此這般好歹苦撐時,也可能邂逅潛藏于自己內部的才華。
(五)我的話:沒有誰隨隨便便就能成功,鮮花和掌聲的背后,是揮灑汗水努力耕耘的艱辛。但要有“守得云開見月明”的信心。但愿整理出來的東西也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