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歡使用微信讀書這個app,不僅僅因為它電子書資源豐富,而且免費,我更看中的是它有計時累加功能,微信好友可以相互比較,看誰讀書時間長,每當周末看到排名第一的提示,非常有成就感。
然而排名并不代表你閱讀效果最好,它只是意味著你花在這個app上的時間最長。這就好比,在單位,你每天工作時間都是最長的,但這并不代表你的業(yè)績最好,領導評價最高。
1、Why?
上周,我閱讀時間妥妥的又是第一,10小時27分鐘,看起來不錯,但折算每天不到一個半小時。
看到這個結果,我大吃一驚。上周我沒有購買紙質書,在微信閱讀這個app上閱讀相關書籍,按照我的想法:
“我空余時間幾乎都待在房間里讀書,每天應該有5個小時以上的閱讀時間。一周算下來也有35個小時,怎么變成了10個小時?難道是app這個計時功能出了問題?”
肯定不是,反思我一周以來的閱讀過程,其實我陷入一種“假勤奮”的努力之中,我看似整天都在房間閱讀,其實每10分鐘后就會轉移注意力,去干一些與閱讀無關的事,比如涮微博、看比賽、打游戲,我初步估算下:
“玩《王者榮耀》,每天至少五局,一局平均15分鐘,一天75分鐘;
研究和購買足彩,一天至少30分鐘;
涮微博、朋友圈,平均10分鐘一次;
再加上聊天、喝水、吃零食、發(fā)困,計算下來,一天能有兩個小時在真正閱讀,已經很不錯了。”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小伙伴感嘆:
“我一年也讀了200本書,為啥我成不了小六?”
“我也很努力地閱讀大量書籍,可結果還是一樣,沒有改變。”
你不是很努力,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2、What?
《小強升職記》中老付讓小強寫下一天自己花費在“集中精力工作”、“無意義浪費時間”、“真正休息”的比例。
結果和我們想象中很差很大,無意義浪費時間的比例占了70%。
什么是無意義的浪費時間?
主要表現(xiàn)就是打開瀏覽器漫無目的地亂逛;和同事聯(lián)機游戲;在辦公室侃大山;無法集中精力;煩躁不安。
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是這樣,看似你在很認真的學習,其實是在做無意義的浪費時間,效果很差,五分鐘要看下微信有沒有好友留言,今天的NBA比賽結果怎樣,看似花了一個小時在看書,其實真正看進去的就開始十分鐘。
有一項研究數據:我們發(fā)現(xiàn)有97%的人在工作時開著微博、Facebook及其他網頁,總是會去看有什么新情況發(fā)生。盡管他們自認為足夠專注了,比如1個小時內也就拿出了10分鐘關注這些網頁——他們以為這只占據了自己極少的時間,可實際上,正是這種虛假的專注嚴重削弱了工作的效率,像流沙一樣帶走了大量的碎片時間。
所以,我們缺乏的不是努力,是專注。
專注顧名思義就是專心、注意,通俗的講法就是:某某將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某件事情上,全神貫注、不受外界任何干擾。
專注,是一種態(tài)度,也是一種勇氣。
它需要你花上好多心血去努力的做,去堅持,不被外面的流言所蠱惑,這又需要一個理智的頭腦,銳利的眼光,一心去做自己的事。
好多人都會問:為什么別人都能成功,為什么別人都能做到,自己做的不比別人少,而自己卻沒能收獲成功?
很多時候,不是你做得多了就一定有效果,好比你練字,今天練楷書,明天練行書,后天又練草書,練是練得多了,可最后沒一樣你是練得好的,讓別人欣賞的。
這就是為什么你不能成功的原因了,缺少專注。
蘇軾說過:“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有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3、How?
如何專注?簡單的講:一次只做一件事,只想一件事。
因為當我們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會放下和忘記其他的事情,同時大腦會努力搜索和當前這件事相關的任何信息,這將大大提高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
我們如何進入進入專注狀態(tài)呢?可以這樣說,當一個人處于“自我監(jiān)控”的狀態(tài)時,在老是擔心自己“是否專注”時,他肯定是不專注的。另外,當一個人尋求一個“方法”,企圖依賴一個方法來達到專注,他也肯定是不專注的,因為這時候,他注意力放在那個“方法”上了,從而不能全部集中在所作的事情上面。
試想:一張桌子上空無一物,另一張桌子上放置手機、電腦、茶杯和零食,你認為坐在哪張桌子前閱讀效率高?
毫無疑問,沒有外界干擾情況下,你更容易進入專注狀態(tài)。
或許有不少的“方法”可以幫助人減少分心,屏蔽干擾,但是記住,你最終進入專注狀態(tài)的那一刻,一定是你拋開了其余的一切,包括那個“方法”的時刻,只有這時候才能專注。
最后我建議小伙伴們,閱讀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拆書幫、思維導圖和閱讀克星法等等,不管使用哪種方法,不專注,一切百搭,效果肯定會很差。
所以,當你想認真閱讀時:請關掉所有網頁;除了工作電話外,其他號碼也應該暫時予以屏蔽,以防連續(xù)的思考時間被那些突如其來的意外因素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