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問論語
文:Recycler
25/111,5493字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這么枯燥為什么會快樂?學習和鍛煉身體是一個道理,學習費腦子,鍛煉費力氣。在有些人看來,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之所以不被人認可,關鍵是學習和鍛煉的回報周期比較長。并不像玩游戲,吃美食當下就能感受到滿足和幸福。學習和鍛煉注重的是日積月累,需要時間才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好處。學習的枯燥是暫時的,只要忍受過去,就會得到蛻變。有些東西來的快去的快,有些來的慢去的慢。就好像美食和減肥,就看你怎么選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孝的人必定不犯上。這是哪門子道理?孝和忠是兩回事吧。不知道這句話是怎么總結出來的,也許孔子之前古人太淳樸,有孝的人都懂的盡忠。那些不忠的人往往是不孝的。因此可以總結這句話。孔子之后再過兩千年,在看看歷史,總能找到反例,愛家的不一定愛國,要不然怎么會有農民起義。愛國的就愛家這樣理解也有點片面,自始至終甘心利他的人,這樣的人很少,也想不出例子,只是偶爾的行為會出現愛國勝于愛家。孔子說的這句話,當做是大多數的經驗統計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絕對的如此認為。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在古代,能說會道是種毛病,讓人感覺輕浮。如今,巧言令色是種生存本領,很多工作就需要能說的人。能說會道并不妨礙一個人有仁心,說的什么做的什么是兩套標準。也許是我曲解了巧言令色的含義,孔子說的是那些說話浮夸的人,并不是我所說的哪些能說會道的人。如此理解,浮夸的說話就是一種不仁的行為,這樣就可以理解全句了。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要真的思,而不是形式。現在還有真思的嗎?都是走走過場,裝裝樣子,聚在一起喝喝小酒。這就是我們現在追遠的目的。我們真的要思,思美好的過往,思道德行為。唯有此,才是追遠的目的。哪些可有可無的形式,如同虛設。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要注重思,輕形式。一旦形式輕視了,就沒有人重視追遠這件事。思和形式同樣重要。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車沒了零部件無法行駛,如同車死了。人沒了信用,依然可以存活。只能說這個例子舉得不合適。應該把信用比作車的裝飾,有信用車可以更亮麗而吸引人。或是把信用比作車的修理工,因為有了信用車可以走的更遠。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假如有十樣禮,每過一個時代會變換,淘汰一樣,也許許多時代以后,就沒有一樣存在了。哪來的底氣說可知百世?順應時代的變化,才是不變的真理。就算是孔子所追求的仁道,在今天看來還是稀缺貨。由此可見孔子可以推斷,兩千年后,依然需要仁道。這個我信服。再過幾萬年呢?還需要不需要仁道呢?不敢打包票。可以想象,都是只能機器,人與人之間極少交往,談不上仁道了。但是孔子所說的可知,也只是限于十世。孔子所倡導的禮義廉恥,十世之后還是需要的。今天,我可以預測,三百年后,大約十世,孔子的思想的精華依然還是需要的。再往后就難說了。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找個精神依托而已,何必分該不該祭拜。一般祭拜的都是自己的祖先,祭拜別人的祖先,有點諂媚之嫌。但是今天看來,不論是不是自己的祖先,人們缺少一種對未知的敬畏之心。你可以敬畏現實的偶像,也可以敬畏無形的鬼神。只要還有敬畏,這個人出現問題,就還有可以挽救的機會。就怕哪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沒有什么能震住他。引發的后果就是膽大妄為。通貫歷史,人們都有所敬畏,敬畏實際的物品,隨著物品的消失,敬畏而消失。只有那些敬畏無形的鬼神,才可以始終如一的警醒自己。這就是宗教信仰。因為無形,形狀只存在每個人的意識中,隨人而亡。又會在另一個人心中產生。人類生生不息,意識不曾消失,宗教信仰就一直持續下去。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這里翻譯有兩種,一是認為孔子不懂。而是認為孔子懂故意給他們難看。我更傾向于后者。孔子是懂禮儀的,他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警醒哪些不懂禮儀的人。這算是孔子在官場的生存之道,即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又不直面痛擊別人的缺點。我到是認為,孔子此處揣著明白裝糊涂,雖然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為了自己地位,缺少一些直脾氣。看來孔子是有點良心的社會腹黑學鼻祖。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這里孔子說的禮和忠,有沒有前后順序,還是并列關系?我認為這很重要,在現實生活工作中,次序很重要。君主都在抱怨,臣子不忠,讓我如何以禮。臣子在想,君主不禮,讓我們如何以忠。旁觀者看來,這么麻煩干什么, 同時禮和忠就可以了。說的容易,做起來就難。這并不像猜拳,相差幾微秒之內可以認可為同時。禮和忠都需要一些時間的來驗證的,并不是空口說說而已。更何況人還有一點懷疑的成分。不經歷多次,怎么知道對方的真實心意。如果按先后順序,應該先以禮,畢竟君主就一個人,他控制他的思想比較容易。臣的人數多,達成統一意見比較難,只能作為被動。先感受到君主的禮,再回報以臣子的忠。如此才算是一個良好的開始。現在確實一直迷茫于誰先誰后的問題,都不肯讓步。我的建議,人少的先讓步。兩方矛盾,總有人要先放下個人執念,先為和平解決問題邁出第一步。沒有這點智慧和犧牲精神,什么事都談不妥。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這句話用的好就是謙虛,用不好就是推脫。現代人用這句話更多的表現推脫。真才實學的人少了,虛懷若谷的更少,更多的是平庸的人。能說一聲無法勝任,也算是行善。不會濫竽充數引發一系列惡意的結果。現在人連看清自己的實力,推脫的人都少見。更多的是什么也不懂,打腫臉充胖子,滿嘴胡說八道,能把莫須有的事編造的像真的似得。如此對社會的危害更是惡劣。更甚至,這些人還不認錯,還振振有詞的辯解,都歸結為其他因素。一如既往的胡說八道。回頭看看,不能做實實在在的說聲不會,就已經是幫了自己大忙了。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孔子把自己的心境用比喻表達出來。知道是個玩笑話,可惜弟子子路信以為真,是傻還是淳樸呢?孔子明知子路淳樸是個直人,是故意還是無意說出這番話,讓子路表態。也許是無意,但是子路信以為真。孔子發現自己的話引起了子路誤會,將計就計緊接著一個玩笑話就化解了。其實作為一個偶像人物,說話做事要注意分寸。雖然聰明的弟子能聽明白你的意思,還有一些反應比較慢的同學,只能信以為真。如果不及時糾正,就會形成個人意見,將會影響個人及周圍人的思想。莫亂說話,謹記。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孔子不謙虛。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為什么不當面拒絕?是不是學的孔子?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樂山樂水不一定,這里有另一套斷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水是動,山是靜。知者因為動而知識豐富,感受到快樂。仁者因為安靜沒脾氣,所以容易長壽。這樣解釋較好的一點。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我們會遇到這件事,早上十點鐘,有人問吃飯了嗎?回答吃了。然后就驚訝,午飯吃的這么早。解釋道是早飯。有人問孔子某人知道禮嗎?孔子在腦子里檢索,某人知禮。有人就爭辯,有件事就是不知禮。孔子說是那件事啊。正義和禮一樣,有絕對的有相對的。絕對的不允許有一點點錯誤。正如有人質疑某人因為某事而不算知禮。孔子認可的是相對知禮。人無完人,只要能做到絕大數知禮,就算是知禮了。絕對的知禮固然可喜,但是很難達到。孔子知道自己理虧只能認錯。培養一個絕對知禮的人固然重要,但是在普通人群中,普及相對禮儀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對于那些一心向往絕對知禮的人,還是要有敬佩之心。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人鬼生死,并列的詞,并不是因果的詞。因為沒吃過面包所以不知道饅頭的味道,很顯然這個因果關系不成立。難倒知道人事就會知道鬼事嗎?人事不知,鬼事不知,都不知曉。生和死一樣是并列的詞,并不是因果關系。我們很常用兩個并列關系的詞組成因果關系句子,這點邏輯問題一定要注意。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民無信不立的前提是有碗飯吃,人最基本的就是吃飯生存,連最基本的都保證不了,如何談人類的延續?人只有吃飽了才有精力想這想那。如果沒有一口糧食,選擇什么都沒意義,都是要餓死的命。如果有極少的糧食,只能保證一個人生存。我想活下來的一定是偷奸耍滑之人,講信用的人早餓死了。孔子的這句話有點局限性,只有保證基本生存糧食的前提下,去掉多余的糧食,可以講信用。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德是風無德是草,反過來對嗎?德是草,被風一吹,來回搖擺,風大起來,草被折斷了腰。風再大時,草被連地皮一起卷起。道德太脆弱,是人后天形成的群體間協作的理念。而人性與道德是相反的。如此解釋我認為更好一點。按照我這樣比喻,就失去道德的意義了。這里故意夸大了道德自然,無德根基的薄弱。現實,卻是相反。道德基礎薄弱經不起人性的誘惑。道德只能硬撐。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百年基業,惡人一朝敗壞。成立百年基業,卻要數代努力。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
積極入世拯救這樣的無道社會還有意義嗎?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后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也有孔子不知,不確定的事。這其實是一種懷疑精神。面對歷史,即是板上釘釘的歷史,我們也應該保持懷疑。懷疑其還有幾萬之一的可能性。聽到的不算,看到的不錯,這只是暫時的,要用一生的時間去衡量。如果這一生卻是堅持這樣的言行。并且親眼看見親耳聽到。這樣只能作為自己的認知。但凡是道聽途說,或是歷史記載,都要抱以懷疑的態度。孔子辨認的界限以自己眼見為準,如果看到某人做了十件好事,背地做了百件壞事,在孔子眼里,如何分辨好壞呢?至于那些見不到周公,堯舜禹,孔子又是如何斷定他們為人的呢?只是從史書看到,從民間謠言聽到,就可以下結論?你是如何肯定的?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有點狂傲。天下只有他最厲害。智慧的人都知道人外有人,就當孔子喝多了說胡話。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孔子說子游的城民過于認真,子游講了大道理小道理都可以教育人,孔子連忙說開玩笑。開玩笑并不是隨便開玩笑的,玩笑話從內心潛意識的流露。我說你長的像仙女,然后連忙解釋這是玩笑話。 不管是好話還是壞話,都是當下意識的表達。當感覺對方情緒變化,就急忙解釋是玩笑話。雙方呵呵一下,事就過去了。但這句玩笑話卻是能真實反應內心的想法,這種話沒法正式說,也無法隱藏,只能通過玩笑話表露出來。這里,孔子其實就是瞧不起這幫人用這高級教育方式,在孔子看來,老百姓只適合使用低級的教育,只有高智商的人才可以用高級教育。雖然教育不分貴賤,但是因材施教還是必要的。孔子潛意識中認為,老百姓不適合高級教育。但事實上,老百姓也能接受高級教育。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只是限于智力的不同,并沒有考慮被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有些老百姓就是喜歡高級教育,這又能怎么辦?笑話不能隨便說,錯了就錯了。不要用玩笑話來掩蓋自己的錯誤。這里可見孔子的兩大弊端,一是愛面子,對于外人可以認錯,卻不愿意在徒弟面前丟面子。二是不實在,寧可變換說話,也要贏得面子。
以上,是按照我個人對論語的解讀后,找出的一點問題。由此可見孔子也有不少問題。當發現這些問題,我們并不必失望,而是應該慶幸,我們和孔子一樣有很多毛病。孔子之所以為圣人,歷史宣傳是一方面,也許孔子真的做了這么多的仁德之事。我們和孔子的起點一樣,只要沿著孔子的思想軌跡,也能成為當代圣人。我們都在哀嘆這百余年沒出圣人,以后也更難出圣人。只因為我們把圣人的目標看的太高,認為一個普通人成不了圣人。這就大錯特錯。孔子孟子老子朱熹王陽明,先是為人,正因為想的多,做的多,堅持道義,所以才被我們稱為圣人。只要把圣人拉下神壇,找到我們彼此的劣根性,我們就有更多的動力去追趕他們。我們現在和圣人唯三的區別,就是缺讀書,缺目標、缺行動。因為缺讀書,所以我們在智慧上不及圣人。因為缺少目標,所以把時間用在生活零散的事情上,把精力用在太多與目標無意義的事情上。因為缺少行動,我們就只是嘴上說說,永遠邁不出第一步。我們和圣人就差這三步,只要自己想,你也會成為圣人。
~~~~~~~~太長不看~~~~~~~~~
簡版:反問論語
~~~~~~~~~~聲明~~~~~~~~~~
歡迎交流思想。
謝謝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