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7個,我每周都會讀完】
今天談一談【訂閱專欄】這件事。
自從得到APP中199元的《李翔商業內參》橫空出世以來,“訂閱專欄”作為一種新的付費內容形式逐漸流行。
這種形式出現后,我先后訂閱過8個年費制、日更的專欄,還付費加入過一些內容生產者的小密圈,應該算是【專欄類產品】的重度用戶。
今天的內容包含兩個部分:1.什么樣的專欄性價比更高;2.消化專欄的幾個方法
什么樣的專欄性價比更高?我的的答案是:擁有體系化知識結構的專欄。
訂閱專欄的價格幾乎都差不多,目前都是199/年左右。所以這里說的性價比中的【價】,更多指的是【時間投入】。高性價比說的是在同樣時間投入下,專欄會帶來更多的產出。
目前市面上訂閱專欄的內容組織形式,基本分為2類:
新知類。為你提供膠囊化的信息和觀點,但是每篇內容與內容之間,沒有結構關系。比如:《李翔商業內參》(得到)、《羅輯思維》(得到),吳曉波推出的《每天聽見吳曉波》等等。他們提供的內容,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只是【談資】而已。
知識系統類。這類訂閱專欄,為你提供的是一個垂直領域的知識系統和方法論,一般按照金字塔型結構搭建,在開課前就可以給出整個系統的課表。比如劉潤的《5分鐘商學院》(得到)、《薛兆豐北大經濟課》(得到)、古典的《超級個體》(得到),還有李倩在36氪開設的《300天品牌思維訓練》。
在【產出】這個角度,毫無疑問“知識系統類”的專欄給我們帶來的認知提升更高。因為知識與知識之間只有存在結構聯系,才能形成網狀的整體認知能力。更關鍵的是,體系型的知識結構往往包含方法論,是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可以反復使用的,而使用才是知識內化的關鍵步驟。
消化這些專欄,我的幾個方法:
我目前訂閱的8個專欄中,有7個都是每周讀完的,唯一被我放棄的是新知類的《每天聽見吳曉波》,在這個過程中,我運用3個方法:
1.新知類專欄每日滾動聽,知識系統類專欄集中連貫消化,先聽再讀。
比如,我每天上班路上,聽得是【羅輯思維】、【前哨】、【何帆大局觀】這樣的新知類內容,因為他們提供的內容之間不存在系統聯系,涉及的領域也非常龐雜,滾動打亂次序聽沒有關系。
而《超級個體》、《北大經濟學課》、《300天品牌思維修煉》,我會放在一個集中時段連續聽完,一次只聽一個專欄。因為這些知識間存在階梯式由淺入深的關系,需要關聯起來理解,并嘗試用這些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先聽再讀指的是,所有內容都先聽音頻,有值得仔細思考的,再去復讀文字版,甚至整理成思維導圖。音頻的好處是可以跟你的一部分任務并聯執行,比如開車上班時。而閱讀文字就是剛性的時間占用,你幾乎干不了別的事了。
2.劃出剛性時間,以此規劃專欄訂閱數。
剛性時間,指的是你每周算得出來的,可以用消化訂閱內容的時間。比如我的剛性時間是每周至少3~4小時的跑步,每周至少4~5個小時的上班路程時間。每個訂閱專欄的文字量或音頻時間基本固定,你在訂閱前就基本可以判斷:它一周需要占用你多少時間,如果你的剛性時間池還有空間,你就可以增加訂閱。
3.對于不好的內容,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訂閱專欄最大的成本絕對不是金錢。199元大概只是我們在北上廣請一個同事吃頓飯的費用(而大多數請客吃飯幾乎是不產生什么增益的),即使是新知類內容,這個價格也非常超值。訂閱專欄的最大成本是你花在它上面的時間投入。對于不好的專欄,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應果斷放棄。
今天的日思內容,來自與@李妍 的探討,感謝。
PS:關于今天的內容,如果有任何問題,希望你能留言給我,我會盡力回答。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