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于貴州的牛頭牌牛肉從小就是我的心頭好,小時候最饞它,紅彤彤的外包裝既刺激眼球又勾引食欲,買一包急不可耐地扯開,一根根細長干燥的牛肉干豁然在目,表面撒了一層辣椒面,吃在嘴里,又鮮又香還帶點辣味兒,很有韌性,我經常讓它們在舌尖繞圈圈,盡情延長味蕾的享受。
小時候有一個最大的志向就是把電影院拐角處小賣店里的牛肉干全部買回來,不吃飯獨享它。
長大后,理想果然與現實隨行,而且毫不猶豫地擴大了范圍,全國稍有名氣的牛肉干我都搜羅出來,一一品嘗品評,最后還是最愛貴州”牛頭牌”牛肉干,也許它藏了兒時的影子,那份回憶離時光越遠越親近。
昨天來到鎮遠,黔東南腹地,自然少不了山地牛肉,而且這幾天正是苗家的斗牛節,每村每寨都會派出最強牛出戰,勝牛獎金豐厚,寨子將會飲酒豪歌,徹夜不息。而敗牛估計就會成為餐桌美味。
走在鎮遠古鎮上,有多家經營牛肉干的店鋪。我發現一家頗具新意的鮮切牛肉店,隨切隨吃,鮮嫩可口,配菜有蔥花、香菜、烤辣椒、酸湯蘿卜。盡管小店處于小鎮較偏一隅,可無數像我一樣聞香而至的人絡繹不絕。
自從發現這家店,我都會在清晨沿著河邊慢慢散步,一直穿過舞陽河走到小店門口,和老板娘問好后拜托她切二兩牛肉,自己端到后廚讓大師傅下到牛骨熬的高湯里面。我就在一旁觀看,大師傅的火候掌握極好,倒下去只需湯滾,對牛肉察言觀色幾秒后出鍋,煮好后的牛肉香而不膩,柔中帶韌,很是可口,慢慢咀嚼,滿口生香。
每次我都會把鮮切牛肉米粉端到臨河的木桌邊,再喊店家加一個煎成芒果黃的土雞蛋,待坐穩,抬眼是鎮遠一處著名的美景——祝圣橋,低首是料感十足的鮮嫩牛肉米粉,美景可佐餐,更激活了味蕾,牛肉粉口感好得爆棚。
眼前的祝圣橋有千年歷史,它的歷史故事也極有意思。
據說,修祝圣橋的時候,給橋墩下腳就碰到了難題:河底淤泥太厚,挖不到底。眾石匠苦苦思索,無有良策,工程停下多日。張三豐見了,卻哈哈大笑,說;“基腳挖成這樣,已經行了,只是差一樣東西墊在下面。”張三豐找了個竹籃,去到街上買了一籃豆腐,晚上來到橋基地方,往每個基腳坑里撒了一些豆腐,口中還念念有詞。第二天,眾人出工來到工地,往基坑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采基坑底是整塊的大青石,穩穩當當。就在青石上砌上了橋墩,所以鎮遠人都說祝圣橋是張三豐用豆腐墊的底。
多少年前離開家鄉,四處游歷,鄉情時時在深夜襲來,仰望夜空我常常想鄉愁是什么?能夠承載鄉愁的又是什么?是魂牽夢繞的鄉野田園還是情深義重的師生情誼?是兒時最渴求的美食還有共食美食兩小無猜的玩伴?
祝圣橋由潔白無瑕的豆腐墊底,我的回憶有牛肉干墊底,眼前的祝圣橋和牛肉粉瞬間把我拉回到過去令人沉醉的光陰里,此刻鄉情甚濃……
他鄉解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