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歲寒三友。

歲寒三友,勤勞雙手撐起一片天。

年近七旬,志趣六藝劃動五丈船。


浪淘沙,紅塵感念。

花甲話流年,舊誼常牽。天涯海角憶沙棉。熱血青春多感念,過眼云煙。

百愫滿心間,花發(fā)蒼顏。呼朋喚友聚江邊。斷瓦殘磚蕭瑟處,一世情緣。


沙棉南臨長江,北京路橫穿沙棉而過潦原,東邊的三灣路,北邊的江津路,西邊的豉湖路,此三條大道把沙棉環(huán)護在臂彎之中,鄰郊而居,既有廠區(qū)的萬馬齊喑之快節(jié)奏,也有生活區(qū)的輕松愜意之慢休閑,是沙棉人永生難忘的熱土。

三灣路自北向南連通長江大堤,立于堤上,可遠望浩浩東流之江水,若近觀長江,或是去長江游泳,則要依堤而下,走約1.5公里才到江邊,中間有內堤橫臥,建有造紙廠及船運碼頭,內堤內還住有村民及農田,除非1998年的特大洪水,一般是不會危及內堤安全。每到夏天的傍晚,沙棉男人會成群結隊去長江游泳,江邊像下餃子似的黑壓壓的全是人頭,高手可到稍遠的江中間逐浪推波,技術差點的只能到江邊淺水嬉戲,風高浪急的可不能拿生命開玩笑,像我等只會幾招狗刨式的人,套有救生圈都不敢去江心游泳。

大堤之上,有一涼亭,名望江亭,共兩層,內有石桌石椅,供游人歇息,登及二層,可遙望巍巍屹立的荊州古城,可欣賞鱗次櫛比的沙市建筑,可遠眺千里之外奔騰而來的長江,也可以近距離的俯視沙棉全景,那一排排整齊的廠房,那一棟棟參差的樓房,還有那高高聳立的大水塔,盡收眼底。

今年仲春,望江亭上,有三位白發(fā)老人圍坐二層石椅,石桌上有散燒白酒一瓶,花生一斤,鹵菜一斤,麻辣小魚兩袋,他們輕言交談,舉杯互敬,不一會便紅光滿面,語氣也變得低沉沙啞起來。

坐北席的老者身材魁梧,滿臉慈祥,雙目深陷,頭發(fā)稀索,額上深刻的皺紋記錄著大半世的艱辛。他叫張成喜,曾經的沙棉布機車間白班保全工人,沙棉建廠時第二批赴天津學習人員之一,回廠后扎根車間,默默奉獻40年,直到退休。這個曾經陽光帥氣的男子,雖然滿臉滄桑,但后背依舊挺拔,如那山間古松,傲然于天地。

坐東邊的老者中等身材,皮膚幽黑,鼻梁高挺,方臉帶笑,給人以憨厚之感。他叫陳家棠,曾經的沙棉布機甲班上軸工,工作40年退休,這個走路如風疾、做事如搶火、一個人頂別人兩三個人產量的勞模,如今也是滿頭銀發(fā),行動遲緩了許多,歲月,在他雙手厚厚的老繭之間,綻放著耐寒臘梅的芬芳。

坐在西邊的老者身材瘦削,臉色臘黃,一幅帳房先生的精明之相。他叫田錫壽,沙棉布機車間落布工,工作40年退休,這個曾經雙目如電,手腳麻利的男子,如今也兩眼昏花,歲月讓他后背微駝,但他的情懷如那林間修竹,雖風雨侵蝕,依舊虛心偉岸。

張成喜、陳家棠、田錫壽,他們是半個世紀的老友了,從青春懵懂的少年,到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一直友情深厚,互幫互敬,他們也是沙棉樸素工人的代表,人稱“歲寒三友,松竹梅”,也是布機車間男工的三個工種的代表人物,在平凡的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把生活過得多姿多彩。

我進廠的時候他們已是雙鬢斑白,與他們三位師傅都很熟悉,張成喜師傅是布機設備專家,后來在車間木質閣樓上不小心摔下來,頭部受傷,車間領導安排他駐守整理車間驗收布機車間的成品布軸。張師傅為人和善,特別照顧我和朱磊兩個年輕人,給我們講沙棉曾經的過往歷史,給我們講男兒當自強的人生追求。記憶最深的是,有一次我與輪班領導吵架,年輕氣盛的我,一氣之下跑回家去了,張師傅要朱磊把他帶到我家,給我耐心地作思想工作,講述人生的不易,講述生活的艱辛與工作的勞累,待我氣消,他又給我們輪班領導做工作,讓我們握手言和。與張師傅相處的兩年里,他像自家長輩一樣關照著我的工作與生活,很是感激。張師傅有一個女兒,名校就讀,現(xiàn)在天津成家立業(yè),他們老倆口到南京帶外孫去了。

陳家棠師傅是沙市郊區(qū)人,離沙棉不遠,他像不知疲憊的機器,上班八小時永不停歇,他手腳麻利,上軸質量完全免檢,產量全車間同工種永遠是第一,于是工資也是第一,我們那個時候工資才400多塊,他可以拿1000塊左右,下班后在家里還種有田,勤扒苦做終有收獲,他在街邊建了八間門面,日子照說蠻好過了,但他還穿的舊衣破鞋,勤儉節(jié)約。

我上班的時候,田錫壽師傅專門在車間落樣板布,他眼疾手快,幾千臺織布機分為十七個工區(qū),他從每個工區(qū)的中間走過,兩眼一掃,便能看出哪個布軸的標準匹數(shù),很少落空,他每天不定時的在車間轉。田師傅是發(fā)家致富的榜樣,他下班后搞有一門副業(yè)――為賣麻辣燙的老板提供竹簽,他買來竹子,用篾刀把竹子劈成很細的毛線針狀,然后削尖,打磨,成品竹簽1分錢一根,他的夫人與孩子也幫著制作竹簽,就是這1分錢一根的竹簽,田師傅一家居然削出了一套房子,那時候的房價便宜,一米方才500多塊,他賣了一套100多方的新房子,在同事中傳為美談,要知道普通工人,那個時候要攢六萬塊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十年前他們退休后,三個老友也常小聚,一斤散燒便能讓三人微醉,自從張師傅到女兒家長住,便少了來往。這不,張師傅回到沙棉,約上兩位老友,漫步長江邊,帶上酒菜,三個人在望江亭上小飲人生,年近古稀之齡,回首前程往事,令人唏噓不已。

他們站在望江亭上,看那浩浩東逝的長江水,心情淡然,望那巍巍屹立的古城墻,心情坦然,觀那殘磚斷垣的沙棉工廠,心情凄然,那可是他們駐守勞作一生的地方,也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地方。


三位老友各作詞一首,感懷。


攤破浣溪沙。之一。

地北天南聚沙棉,勤勞半世苦還甜。夏夜修機汗如雨,月正圓。

原想故居陪老伴,誰知晚景搞拆遷。年邁怯離歸路遠,夢難安。


攤破浣溪沙。之二。

九載西東故土逢,蕭蕭華發(fā)幾衰翁。杯酒嘮叨話別敘,眼朦朧。

錦瑟年華東逝水,富貴榮辱且從容。身弱體病誰與共,月和風。


攤破浣溪沙。之三。

水秀山青映榭廊,煙霞漂渺百花香。排浪輕舟畫中景,鳥飛翔。

往日柔情隨夢遠,如今年邁體還傷。織布上軸梭子轉,臉迷茫。


沙棉,是一杯酒,苦辣酸甜,喝過的人都有自己的感悟。

沙棉,是一條路,曲折平坦,走過的人都有自己的歸途。

沙棉,是一片景,風云雷雨,觀過的人都有自己的角度。

沙棉,是一本書,喜怒哀樂,讀過的人都有自己的體味。


而朋友,則是我們一生的財富,在揮汗如雨的工作中,我們相扶相守;在日夜顛倒的環(huán)境里,我們相攜相愛;在儉衣節(jié)食的生活中,我們相親相惜;在天涯海角的流離里,我們相牽相念。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誰都希望自己是一個自信的人,關鍵在于如何做到。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在無知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這是無...
    e8e976845a84閱讀 308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