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希望自己是一個自信的人,關鍵在于如何做到。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在無知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這是無底氣的自信。
講一個小故事,前幾天和朋友一起吃飯。期間討論了一個話題,是否會做飯。女孩一臉驕傲的說,我會做飯。男孩和我都不可置信,她竟然會做飯。
后來細聊,她所謂的會做飯,無非是做熟,自己只是做過零星的幾種菜而已。距離會做飯的標準線,差的還很遠。只是她的這種自信,是我和男孩所沒有的。
我們認為的會做飯,起碼是在會做所有家常菜之后,再有幾個精通的拿手菜,那才勉強是會做菜。雖不及大廚的水平,但也要超過平均水平線的。女孩一本正經的向我們解釋,做飯沒什么難的,這就是個熟練的過程,她媽媽出嫁前也不會做飯啊,現在可以做了,雖然現在她家里從來不炒土豆絲。
從她媽媽的水平中,也可以窺見到她的底線有多低。就憑她的這股子自信勁,我思考了很多。她達到了自己心里設定的水平線,很滿足,所以很自信。而我和男生,設定的標準線,要高于自己的水平,而認為自己還未達到這個標準線,也就顯得不自信了。
從這個小事情聯想到的,在現在,即將踏入社會進行工作,對于自己的評判,我總是顯得自己不夠自信,覺得自己達不到自己預期的標準。所以,我在一定程度上很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懷疑自己的性格,懷疑自己所能夠面對的可能性。
坦白說,我在十二三歲的時候,自己是超級自信的,甚至是有些自大。周圍人的差距和自己相差太多,他們身上,我有極強的優越感。爾后,畫風一轉,我遇到了更好更優秀的人,開始潛意識的有了極強的自卑感。我并不敢嘗試,我害怕失敗,害怕被拒絕。
那份所謂的自尊,讓自己不能接受挫敗,不能夠直面自己能力不足這個問題。越挫敗,越不敢嘗試,不斷的降低自己的標準,說服自己轉變心態。對于得不到的東西,不是努力去爭取,而且說服自己調整心態,跟自己說,我并不在乎。其實不是,我只是受不了那種挫敗感。
我很害怕,因為達不到那條心里的預期線。但其實,自己如果擺正心態,我是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改變自己的心態的啊。我為什么會害怕,失敗這不是很正常的嗎,為什么我會那么害怕。
仔細想想,為什么我的朋友,那個女孩兒,她會那么自信,她是盲目嗎?如果你是用人單位,對不了解情況的時候,這種自信,和相對的,我這種意識到問題難度的自卑,他們會更傾向于哪一種?其實也不是,我只是擔心做不好,而她可以看清問題的本質。
又要面對找工作的問題了,我對自己的定位,又開始徘徊了,這種不自信,就像雨后春筍一樣,遇到事情就會增長起來。沒有他法,只能不斷的經歷一些事情,才能夠解決自己的這份心境。
只有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我才能夠轉化自己的這份自卑。如果還自卑,就讓自己偽裝成自信,裝著裝著,我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