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梅雨天氣連綿不斷,心情像吸了水的海綿,濕漉漉的,就等著一個酣暢淋漓的大晴天,把自己曬得松脆爽快。
當傳說中的猴年馬月遇上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好像也沒有發生什么特別的事情。
除了即將開始的甜咸粽子之爭,以及看見匆匆忙忙拉著行李箱回程的身影,似乎今年的端午節也和其他節日沒什么不同,不過是各大營銷號的又一次集體狂歡,還有在作文素材之外對屈原的又一次吊唁。真正的端午節活動卻低調而沉默,好像只有在一些文學作品里面能找到蹤跡。
說起來,以前的端午節似乎并沒有這般低調的。
至少在我小的時候,端午節也是一年中極其期待的節日之一啊,這么期待當然不只是因為可以吃到粽子,還包括一些其他小孩子必備的活動。
(當然這句話并不是說粽子不重要,粽子怎么會不重要呢?粽子很重要的!以及我就是個吃貨,不服咬我啊)
提到端午節,總離不了粽子,畢竟題目就是“舌尖上的粽子及其他”嘛。既然如此,那也就不免俗氣地從粽子開始講起吧。
印象里的端午節已經和夏天碰了個頭,暑氣初見端倪,奶奶家對面四層小樓前的梧桐上,蟬聲開始鳴個不停。
鄰居家會在端午節的前幾天,把粽葉買回家掛在灰白色的墻壁上,等到端午節前一天放入水中浸著,讓它慢慢醒過來。奶奶喜歡當天直接前去離家不遠的街市上買鮮粽葉,放入水中存著,這樣包起來會更軟些。
淘好了糯米,備好了蜜棗,擺上剪刀和線球,奶奶隨手拿一個電視柜旁的小板凳,就精神抖擻地準備開工包粽子了。擇幾片濕潤的青色粽葉挽一個漏斗,填上少許白胖的糯米,一個圓潤的蜜棗不負眾望地臥在當中,再蓋上一層糯米的被子,輕巧熟練地沿著粽子的形狀折上幾折,白色棉線扣緊剪斷,一顆粽子就咕嚕嚕滾到了旁邊的盆中。
這樣的咕嚕嚕還會進行很多次。
我當時在干什么?好像是搬著小板凳坐在一旁,拿著粽葉和糯米跟著比劃,有樣學樣,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然后包粽子的熱情一會兒也就偃旗息鼓,老老實實地偷吃起袋子中的蜜棗,還有撩起水中的糯米來。
除了奶奶家的粽子以外,我印象很深的是二伯母手下獨家出品的粽子,每年端午節吃粽子的時候都特別值得期待。粽子細長秀氣,粽葉左右參差交疊,剝粽子的過程和吃可愛多一圈圈撕開外皮的感覺如出一轍,超想學一下是怎么包的。
二伯母會在糯米中加上紅豆,順著粽子的尾巴尖兒一口咬下去,前調是糯米、紅豆的家常氣息,中調是蜜棗的甜蜜滋味,后調則是蒸汽熏入其中的粽葉清香,我不吃肉粽而喜歡吃蜜棗粽的原因大概就在這里了。
好像很多人的端午節也就是到吃粽子為止,但是小時候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仔細想一下,還有接下來的兩件事情。
其一是洗香草浴,其二就是系五彩手繩和掛香包。
在上初中之前,每年的端午節都不會忘了洗香草浴。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的樣子,其實是件超級接地氣的事情。
街市上的小販在端午節的前后幾天會在攤位上擺放搭配好的野生藥草,比如菖蒲、艾草等,還有些叫不出名字但有天然藥草清香的植物,售賣給需要的街坊鄰居。
小鎮山清水秀,附近的植物種類相當豐富,所以在購買之外,自己采也是可選的方式,要知道山澗里面連金銀花和枸杞子都有,當然不會缺少香草啦。
有一次電話中聽老媽講,她那時候會和同事們在下夜班之后,趁著太陽還沒升起來,順路去山里采沒有被陽光曬過的香草回來,因為大家確信這樣的香草質量會比較好。聽著電話,腦海里面飄出一個穿著藍色工作服、頂著熊貓眼還在給我割香草的年輕的老媽,感覺好奇妙。
拿到香草的奶奶會煮一大鍋開水,把這些香草燙透煮軟,用洗凈了的白色紗布層疊擺放在一起,過濾出青色的汁液。這些汁液就算重新加入大量的水稀釋,洗完澡也還是會留下專屬的淡淡清香。
這一天,我可以肆無忌憚地去草叢里面看四葉草和野草莓,當時的蚊子還沒有修煉成現在的加強版,這種藥草的驅蚊性就足以讓它們退避三舍了。
泡完了澡,時值中午,下一步就是扣五彩手繩和掛香包了。
五彩手繩的存在感是一年年慢慢減弱的。
年齡最小的時候,除了雙手的手腕上系上還不夠,腳腕上也會裝飾起來,以之為好看。慢慢長了年齡,就退化到單手,還要用校服的寬大衣袖遮住,現在過節則是完全沒有系手繩的習慣了。
當時街上的手繩有好有劣,一眼看不出來,通常是戴上一整天準備卸下來的時候,才會發現你買到的究竟是防偽正品還是山寨品牌——看手腕上是不是會留下五彩的印子。不過那時候也不太會為了這種事情著急上火,也沒有打差評的平臺和習慣,權當是端午節舍不得走,在手腕上留下點存在的痕跡。
比起只用一兩天的五彩手繩,香包則便攜和耐用的多,流行度雖然并不高,卻一直保有著自己的存在感。最原始的小香包裝著細碎的藥草,香氣淡雅,顏色鮮艷,上面還會繡上些花紋,在這些花紋上寄托些讓佩戴者避災免禍的期待?,F在的香包已經做得比元宵節的花燈還立體,有的香包本身相當古典,完全可以用來當漢服的配飾,超級迷人。
翻到汪老的舊文,除了沒有高郵讓人肅然起敬的咸鴨蛋,我回憶里的端午節和汪曾祺筆下的端午倒有那么幾分相似,然而里面的習俗可比我自己的親身經歷還要豐富的多啦。
我說的五彩手繩是他筆下的百索子。
“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
形式各異的香包在他筆下有個名字叫做香角子。
“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里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p>
除了這些,他還會在門檻上貼上紅紙剪成的五毒,在堂屋的門楣上貼上城隍廟送來的符。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還要用酒和著雄黃在孩子的額頭畫王字。
在沒有那么忙的年歲里,如此多的習俗,把一個簡單的端午節過得有聲有色。
我收拾著行李,腦袋里回想著小時候的習俗以及從未親眼看過的龍舟比賽,我的胃卻在想今年的粽子有沒有煮好以及家里的粽子還是比外面賣的好吃啊。
(您的好友屈原在汨羅江里默默點了個贊。)
回到家已經是深夜了,把行李放到臥室的時候,發現一束香草靜靜地躺在墻角,還有多年未見的五彩絲繩和香包。
想起幾天前和老媽的電話:
“什么時候回來啊?”
“老媽別著急,端午節前一天就回哈?!?/p>
“話說今年要不要給你買五彩線和香包?”
“好呀?!?/p>
感覺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