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詞:作為構成原野的重要組成部分----青草。是原野的紀年。例如有這樣的比喻:我記得這塬上的青草已經枯榮了七次。白居易在《賦得古草原送別》中是這樣說的: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在草原上游牧的人,常常會用青草枯榮來做時間的標記。對照著一歲一枯榮,人的年齡也有了參照物。在《詩經·小雅·魚藻之什》中有一篇名為《何草不黃》記錄了先民這樣一首詠嘆: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
這樣的歌我們只能想象才能拼湊出來三千年前先民是用何種方言與音調來傳唱?這首歌在役夫行進的道路上肯定不會只有一人傳唱。漫無邊際的原野上,役夫趕著牛車出征,從遠處襲來的風將原野上的野草吹的一層黃、一層綠。而紛繁搖曳的野草中時時不時傳來獸類的鳴叫一聲長,一聲短。那未知的命運在前方正等待著征人的到來。
在面對命運啟示的空白旅途中,這位征人用一首簡單的歌填補了原野巨大的空曠。
今天在二十四節氣上是立冬日。這一節氣過去之后,草色會頓失枯黃的活力,而進入死寂的狀態。這一年也慢慢的進入尾聲了。這是不是所謂的“草木一秋,人活一世”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