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參加工作時,一位朋友曾經這樣苦笑著告訴我:“不相信嗎?你會在孩子的吵鬧中度過每一天,最后你會在吵鬧重復的每一天放棄這份工作。”
我當時非常困惑與迷茫。當我信心百倍地踏上這個崗位時,同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面對孩子們的嬉笑打鬧,頑皮搗蛋,我真的束手無策,無計可施。幸運的是,我沒有輕言放棄。
那時,我每天生活在焦慮與自責中無法自拔。我的意志曾一度動搖,精神也一度頹廢,那個縈繞在耳邊的噪音,讓我躊躇不前。是去是留?難道真如朋友所說,悄無聲息地做個手下敗將,默默退出?
可是,面對孩子們稚氣的童音,看著他們一張張清純可愛的笑臉,我竟然堅持了下來,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翻過一座座山,趟過一條條河,人生的種種磨礪讓我明白,萬事開頭難,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本身。
北京第十一中學的李希貴校長所說的一番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我們內心強烈渴望每個孩子都變成一樣的孩子,且殫精竭慮地想讓每個孩子,走在同一條通往這種標準的大道上。可是,面對這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樣做的弊端在哪里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發展中的個體。就如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一片森林,這棵樹與那棵樹都是不同的個體。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則需要在河邊茁壯,有的習慣于云山霧罩,有的卻渴望陽光普照。
看來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需要教育者有一顆寬廣無比的胸懷,針對學生的不同的情況,施以不同的教育。
我們不僅要愛護班級中的白天鵝,更要愛護那幾只可憐的丑小鴨。那么,教育之路上,又如何做到陽光普照呢?
至今我對一個叫小琪的孩子,印象頗深。這個孩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具有坐立不安,手舞足蹈、極易沖動等不能自已的多動行為。
通過家訪得知,孩子的父母都因在外地工作,而長期疏于管教孩子,再加上爺爺奶奶的一味遷就溺愛,因此養成諸多不良習慣。
找到了癥結所在,我努力用放大鏡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并淡化其缺點。是表揚鼓勵,是賞識教育的魔法,讓這個“特殊”的孩子逐漸感受到老師及其同伴們對他的關愛。不僅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顧及別人,而且也明白了,孤僻行事、自由散漫的后果,只會讓別人敬而遠之。最終從根本上鏟除了多動性行為產生的土壤。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把班級中的后進生,統稱為遲開的花苞。有時我會不斷反思:這些“花苞”,遲開的原因到底出自哪里呢?是因為缺少水、空氣亦或者是陽光?
我們有時是否望子成龍心切,一味搞拔苗助長的教育?我們在贊美優秀學生的同時,是否對差生有過理解和寬容,有過期待和呵護?
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發現不同的個體,不能僅僅依靠眼睛的洞察,而為他提供適合生長的土壤、水分、氣候和養料才是最重要的。
可有時,我們又太急功近利,將孩子們身上剛剛萌芽生出、充滿勃勃生機的枝枝杈杈,未等到抽芽開花,便被冠之以“旁逸斜出”的惡名而遭扼殺。
尤其是傳統行政班級的一言堂管理模式,讓多少班集體最終一統天下,讓多少棵千姿百態的“樹”最終被美其名曰“整齊劃一”。
這讓我想起了家門前的那片小樹林子。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各種各樣的樹木競相抽枝發芽。這期間,雖不乏柳樹的婀娜多姿,白楊樹的高聳挺拔,古槐的青翠蔥蘢,但是,誰又能說,那些發育遲緩的棗樹,就沒有春天的絢爛多姿?
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學生的情感,包容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努力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讓所有的孩子最終成長為一棵棵參天大樹。
每個孩子都是有個體差異的,正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既然如此,那么,當我們面對一個個性格愛好、脾氣秉性、家庭狀況、學習情況不一的學生,更應該精心加以引導和培育。
因為有時,教師無意間的一句話,可能造就一個天才,也可能毀滅一個天才!
遵循自然法則,培育出不同的樹,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