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不太喜歡這首歌,如今單曲快一年,直到最近,才被《約定》粵語版占據。
高一的時候,銅生拿著mp4,看《愛情呼叫轉移》,當時覺得劇情特別好看,片尾曲是《愛情轉移》。其實最初不覺得歌好聽,慢慢地卻喜歡上了。到了大一,經過小范熏陶,聽了《富士山下》,覺得不習慣,直到大三再聽時,一發不可收拾。可能陳奕迅的歌就是如此吧,需要讓人花點時間,用心喜歡。
一直不知道為什么歌名要叫“富士山下”,查了下,原來是林夕去富士山下等摯友,結果遲遲不來,很快就寫了這首歌。最近心里想想,富士山下可能也有其他含義。富士山是活火山,但是外表看來,卻常年積雪。人都如此吧,在你看來很高冷,其實ta內心如火,只是ta暖的不是你而已,就像紅豆“可能在我左右,你才追求,孤獨的自由”,一個意思。
“何不把悲哀感覺假設是來自你虛構,試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可能悲哀感覺都是我們自己渲染放大了,沒那么多痛苦,就像眼淚,如果在試管里分析一下元素,并沒什么叫做悲傷的元素。“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就是如此吧。
“誰都只得那雙手靠擁抱亦難任你擁有,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曾沿著雪路浪游,為何為好事淚流,誰能憑愛意要富士山私有”,去年Eason11月份唱愛情轉移,最后一次高潮用富士山下的這句結尾,很好聽。是的,每個人心目中都有那么一座“富士山”,只可遠觀,誰都無法將其“私有”,要擁有要先想想失去它自己能否接受。這就是矛盾所在。(去年這時候,我連《你的背包》《不要說話》這些都未聽過,純粹路人粉,不過我聽的歌總數就不多,Eason倒是唯一一個單個個歌手讓我聽他二十首的了)
小范有一句話說了一句話不下十遍:“《紅玫瑰》粵語版是《白玫瑰》,《十年》是《明年今日》,《好久不見》是《不如不見》”。挺好玩的。
可能林夕填詞時并沒有想太多,沒太多含義,有故事的永遠是聽的人。
林夕有一個“富士山愛情論”,在阿sam的書里也看到了:你喜歡一個人,就像喜歡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動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過去。
算了,還是繼續聽歌吧,文筆不行非要拽文,累了,還是聽歌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