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必要的認知原理,打好認知學習的基礎

為什么聽了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二)

學習知識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我們并沒有掌握學習的底層規律是什么。就好像很多人學不好物理,其實很可能是數學本身就不好,數學其實就是物理的底層知識。而學習的底層基礎到底是什么呢?有哪些認知原理我們越早知道越好?今天花時間聊一聊。

一.組塊

組塊是什么?

將一堆無意義,不相關的事看成有意義并記住。

一堆亂七八糟的字母是無意義的,但把他們拼成單詞后就變得有意義了,這就形成了一個組塊。一堆單詞并沒有意義,但把他們組成一句話就有意義了,這也是一個組塊。一堆句子放在一起并沒有相關性,但把他們拼成一篇文章便有了意義,這也是一個組塊。

通過這個類比,我們就可以理解認知的不同層次。面對一個問題時,新手的組塊可能是一個個單詞相互搭配,解決途徑和源動力比較單一;而高手的組塊則是一篇篇文章,能夠多維度,系統性地解決所面對的問題。

所以組塊的質量高低,內容大小就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能力的大小。

為什么查理芒格一直強調要調用多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其實這就是把各個學科的底層知識打通,鏈接組成一個組塊,用這樣的組塊來理解事物,解決問題,效率會非常高。但一般人是很難做到的,大部分普通人還是在用一些碎片化知識和概念解決問題。

我們的學習就像一個拼圖的過程,剛開始我們只有一些零碎不相關的碎片,慢慢地通過積累拼湊會形成一塊塊的圖案。只有拼到最后你才能明白原來之前學的看似“無意義”的知識,到后來原來是這樣!

二.記憶

組塊如何在記憶中運作?

人的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工作記憶。用計算機做對比就是,長期記憶是電腦的硬盤,可以儲存大量的內容方便需要用的時候查看調取;工作記憶就好比電腦的內存條,容量極其有限,主要是在工作時用來執行臨時程序和文件等等,如果程序開多了,電腦就會卡機。

有一個很神奇的數字——7. 研究發現人在一次記憶中最多能記住7個左右的不相關的東西,而后來也有說法7可能太多了,4比較準確。

所以在人的工作記憶中一次性最多可以調用4-7個組塊,就好像一次我們最多能記住4-7件事一樣。在【頭腦特工隊】這部動畫片中,每個“情緒人物”都聚在一個工作間里對主人進行監控,而那個工作間就是我們的工作記憶區,當我們需要解決問題時就會調用存在后面小島上的長期記憶來分析解決問題,但工作間容量有限,我們一次能調用的是并不多的,也就4-7個。就好像一個章魚抓手一樣~

那么如何在只開少數“程序”的情況下提高工作記憶的運作效率呢?

很簡單嘛,把每個程序(也就是我們說的組塊)做大,做得更豐富,更復雜,就好比原本我要計算問題需要開一個計算器,而現在我把計算器融入到旺旺中,那么我聊天的時候也可以計算,只需開一個程序就能解決多個問題。這就大大地提高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效率,不用再多開,多調用其它組塊。

高手其實就是擁有豐富的組塊,同一個問題他們只需要調用一個組塊就能輕松解決,不費腦,而新手往往把腦袋都轉爆了仍然無法找到解決辦法,這就是差距。

可能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這個公開的秘密:

當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大腦會優先對記憶進行檢索其次才是思考。

長時記憶分為兩種

一種是陳述性記憶,一種是非陳述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用于存放一些陳述性知識,如事件,概念,情節,普通知識等等。陳述性知識好比電腦里的word,txt文件,屬于死知識,我們中學讀書的時候大部分就在積累這部分知識。

非陳述性記憶用于存放程序性知識,比如思維模型,技能等等。就好比電腦里的EXE程序,他能實際的解決一個問題,輸入一個東西,能夠輸出一個東西,比如計算器,瀏覽器等,進入社會后我們開始更多的積累這方面的知識。

是不是記得越多,組塊就越豐富呢?很明顯并不是,你的電腦難道文件越多他的工作效率就越高嗎?當然不是,對吧,如果都是些不用的文件他只能占用內存讓電腦更慢。那么怎么讓電腦運行更有效率呢?是的,靠的就是各種優秀的應用軟件。我們用手機大部分時間是在用app解決問題,而你并不會用照片,備忘錄來解決問題,對吧?

而我們的大腦也需要多安裝各種應用軟件,積累更多的非陳述性知識,建立更多的思維模型,磨練更多的技能,這樣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更強。

BUT,記住≠理解,如果只是把信息記住而不理解運用它,那它也將成為死知識。

三.遷移

聽了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只“聽”了道理,而并沒有把這些道理,知識理解消化,如果沒有足夠深刻的理解消化到改變認知,那么即使你開始踐行,你也會懷疑,不久也就逐漸放棄了。所以我個人并不提倡沖動性地實踐,因為那很容易放棄。

如何將記住轉化為理解?如何不做掰玉米的猴子,而開始做吃玉米的猴子?

答案是我們要學會遷移。

什么是遷移?

把一個情景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新情景中去的能力。

如何進行遷移?方法論是什么?

1.歸納法:解決具體的案例,然后收集與其相似的案例,目的是為了能夠抽象出其中相似的一般性原理。比如我們為了解決如何減肥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主題閱讀的形式收集各種案例然后歸納出一套減肥的科學原理和方法論。

2.條件假設法:就是在解決一個問題是,加入假設條件"如果……那怎么辦?",或者問自己“如果其中一部分的條件變為……那怎么辦?”通過這樣的變化條件假設去鍛煉自己遷移問題的能力。因為當你在反問自己的時候,會調用記憶中的其他知識組塊,這樣就能輕松實現遷移和應用。

3.批量思考法:嘗試思考一件問題的解決方法,然后擴展到思考批量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比如:如何經營一家公司,轉化到思考如何經營十家公司?去思考底層的運行規律。

4.情景聯想法:多情景的遷移思考法,將結構相似但情景不同的一般性原理抽離出來對照。比如,砍價的談判技巧可以用于工作薪資談判,合作項目談判,與孩子的教育溝通等,雖然情景是不同的,但背后運用的談判技巧和一般性原理都是相似相通的。

運用這四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主動讓大腦活躍起來,主動去調用我們長期記憶里的資料,讓他們產生鏈接,互相交織,變得越來越豐富,我們的思維模型也會變得更加豐滿。

而作為一個自學者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呢?

自主遷移

是的,不需要主動調用,能夠自主地隨時進行遷移,那么我們將得到一個持續更新我們操作系統的能力。

四,三重心智加工

三重心智來源于雙重心智的升級版,雙重心智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曼在《思考快與慢》提到的,我們的思考有兩種,一種是慢思考,一種是快思考。

快思考是人的本能反應,比如遇到老虎我們會本能的害怕;慢思考則是人經過深思熟慮的一種反應,比如如何選擇報考哪個大學。

而在《超越智商》里提到的三重心智是什么?

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反省心智。

這里增加了一重——反省心智。

自主心智對應的是快思考,由人的本能產生;算法心智則是慢思考,負責邏輯演繹,推理。反省心智則是在前兩種心智背后的一個觀察者,就好比我們遇到了一只老虎,自主心智反應是“趕緊跑”,算法心智告訴我們“不行,如果跑的話肯定沒有老虎快,先冷靜地找機會”;反省心智則是場景背后的攝像機,他告訴我們“別怕,這是只哈士奇”。

其實我的感受是反省心智就等于我們的元認知,他能幫助我們觀察自己的情緒,觀察自己的思考,幫助我們調整優化系統的不足。

這三重心智也像是笑來老師最近提到的“黑馬白馬騎手“,黑馬白馬分別就是自主心智和算法心智,他們互相促進影響,騎手則負責帶領他倆朝正確的方向前行。

所以我們知道了如果要讓自己產生自主遷移的能力,多給自己裝上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的程序,打磨元認知,刻意練習算法心智程序,將他慢慢地化為本能反應,最后我們就能在不啟動算法心智的時候自主地遷移問題,解決問題。

當然,這是較高級的一種境界了,很多高手面對問題時一秒鐘就能反應過來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質,這就是長期刻意練習的結果。作為普通人,只要我們堅持正確的方法去刻意練習,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也能實現這種本領!


總結一下:首先要明白我們解決問題的原理是在我們的記憶工作區調用已有的4-7個思維組塊,組塊的大小和質量決定了我們解決問題的質量。而如何將新知識化為己用,豐富我們的組塊,最好的辦法就是學會遷移,將一個情景下學到的知識遷移到新情景中去,主動刻意練習能加深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最后打磨自己的反省心智,在任何時刻都保持清醒帶領大腦朝正確的方向前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