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6月份依次讀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我不是來演講的》、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III:勝者的迷思》、布賴恩·格林《宇宙的結構——空間、時間以及真實性的意義》、渡邊淳一的《失樂園》和《在一起,不結婚:事實婚,愛的新形式》共計5本書。
標題本來是《我為什么要讀量子力學》,但一個朋友說,你不要老是“我我我”的,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沒人關心你。你應該寫“你你你”的文章,這樣讀者帶入感強,容易獲得關注,閱讀量自然提升。噢,真是對不起?;盍诵“胼呑樱瑳]有值得大寫特寫的成功經驗,有的是一地雞毛的失敗教訓。我讀書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困惑,也為了理解他人和這個社會。如果我覺得自己都是對的,別人也該這么做,那真是適得其反了。生活本來就是“各種可能性的混合”,不確定原理才是量子力學的最迷人之處。
【1】《我不是來演講的》(加西亞·馬爾克斯 著、李靜 譯)
馬爾克斯有一部自傳體回憶錄《活著為了講述》,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他創作背后的故事,但故事寫到1955年坐上去往巴黎的飛機便戛然而止了。讀的時候深以為憾。
《我不是來演講的》是馬爾克斯公開演講時的文稿集,除了開篇《責任學堂》是1944年在錫帕基拉國立男子中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之外,其余則為1970年以后的講話。我是把它當作《活著為了講述》的續集來讀的。
“當我坐在打字機前,敲出'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時,壓根不知道自己想說什么,這句話從哪兒來,將往哪兒去。我只知道,十八個月里,我天天寫,沒有一天不寫,直到寫完?!薄R爾克斯《敞開心扉,擁抱西語文學》
當我翻開《百年孤獨》,讀到“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時,就沉浸在馬爾克斯的文字世界里再也出不來,每個月都要讀,沒有一個月不讀,直到讀完。
【2】《羅馬人的故事III:勝者的迷思》(鹽野七生 著、劉銳 譯)
《羅馬人的故事III:勝者的迷思》描述的是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63年羅馬共和時代的最后70年歷史,依次為格拉古兄弟時代、馬略與蘇拉時代、龐貝時代。
龐貝之后,全世界都為之傾倒的“凱撒時代”馬上就要來臨了!
《羅馬人的故事》真的非常適合從商從政的人來看,再一次向你們推薦,哪怕買回來放在書架上裝裝樣子也是很好的。我因為只著迷于羅馬的建筑和文化,所以對這套書的吸收率不足10%。
前段時間,與陳一同學聊到凱撒、奧古斯都和卡利古拉,和我的認知差不多在一個水平上,而他只是玩玩游戲就可獲得,而我則要吭哧吭哧啃這些書本才了解,真是太受打擊了。
【3】《宇宙的結構——空間、時間以及真實性的意義》(布賴恩·格林 著、劉茗引 譯)
高一還是高二,看到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原話沒記住,只記得大概意思。他說他到現在都沒弄清楚時間和空間是怎么一回事。我一下就被他吸引住了。因為當時我也對時間和空間迷惑著呢。不同的是愛因斯坦解決的是宇宙的問題,而我要解決的是自己的問題。
以前戴石英表,上課的時候總盼著下課,所以老是看時間。每當拿眼睛盯住秒針的時候,發現它在偷懶,停在那兒沒動。過了大約2、3秒(這個時間沒法計算,因為秒針停住了,我只能用習慣的時間來計量),秒針大概意識到我在看它,便又嗒——嗒——跑起來了。于是我就有了小小的疑惑。時間在我沒看它的時候在干嘛呢?
小時候暑假去我姑姑家的西瓜地看西瓜,晚上要在瓜地的茅草棚里過夜,西瓜棚是“人”字形的,南北通透,沒有遮掩。每天早上一覺醒來,我發現整個天地轉了180度,南到北那頭了,東到西那頭了,我非要迷糊個把鐘頭才能清醒過來。
我沒有方向感,是個路盲。同一個地方來的時候和去的時候不一樣,白天和晚上不一樣,出來和進去的時候不一樣。有時迷失在大街小道,會非常沮喪。
這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個人體驗,卻形成了我最初的世界觀:所有的一切都讓我覺得虛假。包括牛頓,包括麥克斯韋,包括愛因斯坦。他們的真理是自己的想象,可世界不是這樣的,沒有忽略不計,沒有邊界條件。存在的就是存在的,發生的就是發生的,誰都不能視而不見,可我連自己的眼睛都不能相信。
這也造成了我非常遲鈍,接受東西總是慢好幾拍,別人告訴了怎么做就行,我卻非要弄明白為什么要這樣。
王小波說,“人活在世界上,就如站在一個迷宮面前,有很多的線索,很多岔路。別人東看看、西望望,就都走過去了。但是我們就一定要迷失在里面。這是因為我們渺小的心靈里,容不下一個謎、一點懸而未決的東西。所以我們就把一切疑難放進自己心里,把自己難死了?!?/p>
我就是這樣,差點就把自己難死了。
大四學《通信原理》,講到IPV6,老師說:“IPV6讓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有一個地址?!蔽彝蝗豢匆娨粋€廣闊的虛擬世界。這個世界開始存在一類被稱為“電子人”的物種。他們由數字編碼合成基因,有思維,沒有形體,可以全息成像。所以,如果不使用探測儀器,在人類看來,他們仍舊是真實的存在。在他們產生初期,曾遭到人類抵制。但是,他們是那樣完美,不和人類爭搶食物和空間,只消耗不多的電量就能替人類維持龐大的電子系統。人類衣食無憂,就開始單純起來,與電子人相處良好,建立了新的道德倫理體制。人類和電子人可以婚戀,當然,他們的后代只能以電子人的形式存在。
我想根據這個世界寫一部科幻小說,名字也想好了,叫《一粒沙的空間》,故事梗概就是上邊那樣,完成以后是什么樣,我也不知道,因為我怎么都寫不下去。知識儲備以及寫作能力都不足以讓我把腦子中的那個世界很好地描繪出來。
后來,我就放棄了。但它像個石頭,在我馬不停蹄努力生活的時候總要滾過來絆我兩下子。后來我就挖了坑,把這塊石頭埋了進去,再也沒寫出一個字。
我曾經以為我的理想是當個作家,其實不是。我只是想知道為什么,然后表達出來,就這么簡單。所以,放棄了《一粒沙的空間》,寫作對我也沒什么意義。
15年,讀《三體》的時候,曾經被我埋掉的石頭似乎受到了召喚,破土而出,轟隆隆又跑到我跟前。然后我發現,它根本不是石頭,而是個蛋。
沒有辦法了,我必須坐上去,把它孵出來。它是個未完成,待解決時時折磨我的東西。
可是知識儲備和寫作能力依然不夠,不僅不夠,反而比以前更差了。
所以不是I like,也不是I want,而是I have to去讀物理,去讀量子力學。
【4】《失樂園》(渡邊淳一 著、竺家榮 譯)
原以為黃暴,其實很唯美,簡直是一部理論結合實際的性愛哲學。
【5】《在一起,不結婚:事實婚,愛的新形式》(渡邊淳一 著,劉瑋 譯)
渡邊曾說,他是一個年近80還在談戀愛的老人,無論在什么年齡段,人都有對愛的渴望。這恐怕也是這位年近80的老人,還在為年輕人爭取寬松的婚姻制度的原動力吧。
——劉瑋《在一起,不結婚》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