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課10:分享因為學會一項新的技能后,你的世界為之改變的經歷。
這篇日課,醞釀了好幾天,腦子里總是冒出新想法,是我遲遲不下筆的原因,昨天地鐵里構思了好幾個切切實實改變我生活的新技能的寫法,比如“友善”,“我滾”,“鏈接”,“思考”,“計劃”,“游泳”,“拍照”,“聽書”……
每一個都能寫出一篇,我在心里默默地想按貢獻程度排個序,好像太難。很多時候這些技能之間有交叉,也會相互影響。突然靈感一閃,我想到一個我改變的源頭技能“付費”。
付費,這算是技能嗎?花錢誰不會呢?
嘿嘿,付費還真的是技能。
我是農村出身,花錢這事對我來說吧,訓練的機會太少,因為家里窮,沒錢嘛。
所以在很多年里,我在花錢方面很糾結,買一件新東西,比價,猶豫,下決心買回家,如果物有所值,倒也罷了,否則錢也花了,卻還得浪費心情懷疑是否物有所值。
工作以后,賺的錢多起來,花錢的機會也多了,在購買物品的時候,慢慢地悟出來買東西要買品質好的。衣服,電器,生活用品等品質好的物品,穩定,高效,維修成本低,從較長時間看,反而省錢。
比如,我買過空調,品質差雖然價格便宜,可是噪音大,冷氣直吹,開久了不舒服。所以能不開就不開,利用率很低,小的故障不斷,耗費時間和精力你說,關鍵是影響心情。
而品質好的空調,靜音,舒適,利用率高。運行5年,任何時候,都是運行良好,身心愉悅。
這時候,我為品質付費。
寫到這里,想起今早看過的新聞,說IBM在2014年與蘋果合作,允許內部員工自由選擇pc機和macbook,結果很多人選擇后者,原因是省錢,省的就是維護費。很多沒用過蘋果的人不解,這個真的只有用過的人才能明白。
當年蘋果4剛出來那會兒,我還是諾基亞的死忠。那個時候,社會上還流傳著賣腎買蘋果手機的新聞。我的觀念里蘋果手機更多還是一種炫耀。
老公背著我買了蘋果4,他聰明地讓我先用幾天,結果我上了癮,但我那時并說不出蘋果到底哪里好,后來因為手機故障,老公先后借用他的xx手機和蘋果4手機給我用,對比試驗表明,xx手機出的問題,我經常無法判斷問題出在哪里,是使用方式不對?還是手機硬件/軟件故障?運營商側故障?不知道原因,當然就沒法解決。就這樣,我徹底愛上了蘋果。
4,4s,ipad,5s,6p,6s,macbook這一路升級,并非是欲望,而是真實的需求驅動。付費時,不再糾結,而是滿心歡喜,心甘情愿。
后來,我也有短暫使用小米,華為等安卓手機,經過這么多年的升級迭代,安卓系統也日趨穩定。但我仍然選擇蘋果,是因為蘋果始終如一。蘋果給我帶來很多便利,也升級了我很多技能,這是后話了。
這時候,我為便利,確定和穩定付費。
付費觀念的轉變,帶來全方位的改變,家里硬件升級,解放了很多勞動力,我也越來越高效,越來越愉悅。這使我進一步思考我是如何付費的?
我從2007年陪伴東東讀書,買了大量的繪本,階梯閱讀等書籍,最開始我為知識付費。那時候還會很在意折扣,有時為了等折扣,好書在購物車里躺很久。現在買書對價格不敏感。
我是為時間付費。
我買macbook,沒有絲毫猶豫,是因為我知道它會給我的工作帶來便利,也會給我的學習帶來更多升級,這已經不是單純地消費,而是投資。我為投資付費。
我更多地聽講座,參加培訓,付費訂閱專欄。選擇講座和培訓時,我不再以價格去衡量,而是以我的實際需求出發,參考信任的人的口碑,這樣做減少試錯成本。
我為投資自己也為時間成本付費。
做瑜伽,學習游泳,按摩身體,購買精油。
我為健康付費,同時也為專業的指導和服務付費。
因為升級了付費觀念,我發現我不再浪費、而是開始省錢了。
花了那么多錢,竟然說省錢了,很奇怪對不對?
這是因為我在花錢這件事上始終保持著覺察,我看到的不是那件物品/服務的表面,而是關注它背后能夠帶來的價值,每一次付費都一定帶來大于它本身的價值。
從而我就減少了那么不必要的浪費。
比如我很少買到難吃的水果,吃不完扔掉的現象也會不存在。
我也很少因為一時沖動買回家什么并不需要的東西,造成擱置浪費。
我更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去購買美妝和華服……
這樣我就有更多的錢去買我想買的。
花錢是一種能力,付費是技能,需要練習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