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晚上八點,我在海珠廣場站,看著手機的電量一點一滴地不見,心中不禁為自己捉急。
臨關機的最后百分之三的電,我拼此一舉,用最后的電量,打開了回學校的共享單車。
一陣欣喜和高興無法掩飾,好像是在一次重要的比賽中獲得了大獎一樣。
我在騎車回學校的路程當中,手機已經關機了,充電寶也用沒電了。這樣的恐慌,恐怕是當代人最能夠心照不宣的了。
在騎車那一段時間,我很開心,畢竟是一件小事,但能帶給我的喜悅比吃一段大餐還要來的直接。
昨天我坐車坐了一百多公里,早上從人和坐地鐵到大學城,下午從大學城坐車回來人和,晚上再從人和回到海珠校區。
一天的要完成七件重要的事情,手機自然時時刻刻要保持聯系,隨時可以接聽電話和打出去,能夠接受微信并且回復。
按說,我的電池在中午就沒有電了。
充電寶也是撐到了中午,就告罄了。
每每到了這個時候,從前的我真的會讓手機直接關機,然后不管發生什么事情,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充電器或者充電寶,為自己續航。
這兩年,隨著工作越來越多,負責的事情也越來越多,為了不讓別人找不到自己,我盡可能保證手機處于二十四小時開機,白天可聯系的狀態。
二、
漸漸的,我發現了,這樣的做法也帶有副作用。
那就是,我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
吃飯買東西付款,可以用支付寶代替;
聊天聯絡感情,可以用微信代替;
出行旅行住宿,有攜程美團車來了;
上課下課考試,也有超級課程表;
買東西賣東西,有天貓京東淘寶;
出門不會路,也有百度高德地圖;
就連我現在在做的寫作,也有了簡書、知乎等軟件。
智能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從前我們覺得app太多,于是大浪淘沙之后,僅僅在手機當中留下了為數不多的一些。
可是,不管app的數量是多是少,我們每天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在手機上。
據數據分析,2017年,每天花一個小時在手機上的人有,每天花兩個小時以上在手機上的人有,每天花三個小時以上在手機上的有。
這樣一組組數據的背后,看出的是,我們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了。
三、
很顯然,互聯網的力量確實驚人,智能手機推廣不過是五六年的時間,但僅僅中國,幾乎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機上網,并且這個數字每年只增不減。
手機帶給我們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附加行業的興起,比如說充電寶行業,比如說線下的實體店和餐飲行業。
曾經,電腦的推廣讓很多的年輕人沉浸其中,讓我們所有人都為之震顫,一時間視之為洪水猛獸,很多的人都在提出反對和意見。
那個時候,讓年輕人沉浸的不過是網絡游戲,而這最近的七年,智能手機讓我們看到的,卻是全方位的滲透和沉浸。
有的人沉迷在移動手機的游戲當中,因為人數實在太多,反對的聲音早已經淹沒在游戲的歡聲笑語當中。甚至不玩游戲還會被視為不合群,自我封閉的表現。
有的人沉浸在網購和銷售當中,網絡的節日和折扣更是讓他們難以自拔,購物的快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被發揮的淋漓極致。
有的人沉浸在每天的微信聊天當中,語音、視頻、朋友圈,讓聊天的距離感越來越近,即時性越來越強,生動形象地表現在每天的活動當中。
四、
這一場洪流中,我們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極其薄弱的。
我們無力改變,甚至不會發現,手機已經占據了我的生活的半壁江山。
一旦手機沒電了,我們就會瘋狂的尋找電源;一旦手機沒網了,我們就會瘋狂地想辦法鏈接外面的世界。
有時候,我覺得在這個時代是這樣的一種狀態,現象日新月異,我們解決的的無力感也是亦然。
就算是在寫著這樣的一篇文章,我仍然是無法逃開在手機上寫作的命運。
既然無法躲開,那就只好最大程度趨利避害。
這兩天在看全球定位之父艾里斯的成名之作——《定位》。前半本書反反復復用和數十個案例佐證一個觀點——每個人的心智是有限的,在商業當中取勝,現在已經演變為在用戶心智當中取勝。
如果這個觀點用在我們本身,那不也是一樣的境況嗎?
我們心智有限,內部鏈接和外部鏈接的總量就這么多,一旦外部鏈接的作用被盡數挖掘,那么我們的內部鏈接就會越來越少。
這里的外部鏈接,不正是我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被無限放大的在手機上的聯系嗎?
而內部鏈接,反而是我們每天晚上靜下心來,和自己心靈對話的時刻。
這樣的一篇文章,本該昨晚就可以寫好的,卻是因為昨天的外部鏈接占據了我的全天,甚至于沒有一個小時,讓我與自己進行一次真誠的對話。
我想,像我們這種離不開手機的人,終有一天會明白只有尋找到內部和外部的平衡才是維持現實和精神生活的不二法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