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點
沈光林說,我們在一起挺合適的,你看,她叫煥英,我叫光林,擱在一起就是“歡迎光臨”。
又如,賈玲穿越了之后告訴張江說,叔,我是玲兒呢。張江說,你玲兒,我還一呢。
影院里笑聲很多,我甚至都聽到自己聲音都笑得有點啞了,請問我是笑的有多奔放。
淚點
這淚點不得不說到咱們寫作文這事兒了,寫作文和拍電影一樣的,在主題方面,歌頌母愛永遠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技巧方面,只要情感真摯,技術好不好都是其次了。電影中出現的bug還是很明顯的,后面說。
真摯如何體現?用細節!全身心盡情投入!用事實說話,真正體驗過事情本身的人才能想起事情的細節來。
賈玲19歲那年,深愛的媽媽意外身亡。這是她心中巨大的傷痛,時至今日,每每提及,還是眼淚一串串地掉。今年是賈玲媽離世20周年。大年初一,《你好,李煥英》上映了。李煥英,是賈玲媽的名字。
電影里引發淚點的細節比如電影里年幼的曉玲哭喪著臉說,媽,我又拉褲兜子里了。媽媽一邊給女兒洗屁股,一邊還樂呵呵地和女兒說笑。比如媽媽被老師叫到學校挨訓,孩子覺得自己真沒用,但回頭媽媽卻說,依然相信孩子能有出息……這不是賈玲的媽媽,是我們每個人的媽媽。
我想起我高考那年,我媽去找算命瞎子算,我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瞎子說我考不上,要想個方法給“治治”,就是多給點錢他,他神神叨叨地讓回家搞一些奇怪的事兒。這換誰,都清楚是個騙局啊。但我媽就甘愿被騙這錢,否則,若是日后,我真沒考上,她得多埋怨自己啊。
我記得其中一樣事就是讓我媽在灶臺上點香。當時我媽沒跟我說這個瞎子說了啥,后來我查了分以后,我媽跟人聊天才提起來。算命的都說了我考不上,但我媽還是頂著巨大的壓力,自己一個人撐著個秘密,等到了好消息。我媽后來更加相信自己的女兒是個幸運的人,一定會有出息的。
回到電影里,讓人淚目的細節,又比如,女兒站在樓下家門外面大聲喊媽媽沒人應,又喊“李煥英”,媽媽走出來說“有什么事兒,小王八蛋。”這個細節讓我很難忘記的。現實中很多粗獷的媽媽們都是這樣和孩子對話的,只不過我們這里的媽媽不說“小王八蛋”,會說“小狗日的”。并非是不禮貌不尊重孩子,只是一種說話習慣,對很親密的家人才會這樣說。
看采訪影片時,賈玲對著攝影機多次哭得眼淚嘩啦啦的,拍電影的時候,導演自己都哭得死去活來的,喘不上氣了,觀眾還能沒反應?那大概率是沒心沒肺的直男或者是“媽媽”本人。看網友們說,很多媽媽們去電影院都沒看哭,盡回憶過去了,來不及感動。
寫作文這事怎么體現情感真摯?依然是用細節!依然是盡情投入!自己寫的時候都覺得淚眼迷蒙了,估計也差不多了。
疑點
賈玲穿越后跟李煥英說,自己的小名是小玲,并沒有說自己是賈曉玲,我記得李煥英說的表妹是另外一個名兒,后來冷特出現時喊“誰是賈曉玲兒?”
賈玲的爸爸賈文田突然跑出來,前面沒有任何鋪墊,給人感覺太突兀了,轉折的不夠自然。
結尾部分,重復“拉褲兜子”片段還不如換其他第三視角,比如送女兒上車后,媽媽其實又自己走回去了并沒有坐車,這種有點轉折的情節會顯得稍微好點,否則就看著結尾有點拖沓。
反轉那里挺精彩的啊,為嘛沒人提這筆啊?有那么幾秒鐘我們觀眾都是懵的,我都問出來了,她哭啥?跑啥呢?這大概就是我們說的作文結尾要意味深長,引人深思。我個人認為,其實把結尾停在這兒,賈玲推開門喊年輕的李煥英“媽媽”這兒,后面再回到醫院里,媽媽床邊顯示器變直線了,或許也不錯。